2025年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5年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在此之前,他已多次透露出对具身智能前景的乐观,并断言“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如今,黄仁勋口中的“未来”尚未到来,但人形机器人却已站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只是,这条通往未来的路,远比想象中更为崎岖。
文 | 周会霞 采编 | 吴政希
校对|余健仪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热钱涌入,车企入局
热钱正在快速涌入具身智能赛道。根据IT桔子投资事件数据库统计,截至2025年8月5日,相关领域已发生276起投融资事件,总额逾30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人形机器人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25年春晚舞台上,12台身着东北大花袄、手持红手绢的人形机器人“福兮”(宇树 H1)与新疆艺术学院的演员们共舞秧歌,其精准的扭腰动作、流畅的手绢抛接和富有韵律的步伐,成为科技与传统碰撞的经典瞬间,人形机器人因此迅速“出圈”。作为宇树链条的合作企业,速腾聚创也是这次盛宴的受益者。春晚后的首个交易日,速腾聚创当日盘中一度涨超16%,最终收涨9.74%。此前,速腾聚创发布的机器人平台公司战略已获得了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并入选高盛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图谱;一同入选的还有特斯拉、英伟达、Open AI、华为等全球头部企业。
“速腾聚创的英文名是RoboSense,可以说,公司的定位就是一家以AI驱动的机器人技术企业。”速腾聚创市场部负责人谢阗地解释称,速腾聚创更为人熟知的标签之所以是“车载激光雷达头部供应商”,是因为在感知技术的开发应用中,智能汽车意外地成了更成熟的落地场景。
而在此基础上推出的车载激光雷达也让速腾聚创成立仅10年就成功登陆港交所,并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革命。“速腾聚创目前在做的事,其实是依托公司成熟的感知解决方案,从眼睛到手,再到手眼协同,解决机器人开发‘重复造轮子’的问题,从而赋能各领域机器人公司,帮助其产品快速商用落地。”
事实上,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并不是新鲜事。小鹏汽车、广汽集团先后于2024年年底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和GoMate;奇瑞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 gen-1今年4月正式亮相上海车展;比亚迪则早已通过自研和投资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具身智能领域……国外方面,“鲶鱼”特斯拉已多次搅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早在2023年,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的未来价值主要靠机器人”。今年7月,特斯拉宣布将于年底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3版原型机,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业内普遍认为,车企在具身智能领域可以部分复用工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能力。
在技术端,车企在视觉算法、芯片设计、电机控制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可有效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开发中,例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搭载了与特斯拉车辆相同的FSD技术、Autopilot相关神经网络技术和视觉传感器,小鹏机器人上搭载的自研图灵AI芯片同样也适用于汽车。
在制造端,汽车制造与机器人生产的供应链重叠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加速规模量产。以速腾聚创为例,在宣布加速布局机器人赛道的同时,其研发的E1R、Airy等机器人激光雷达产品便可进行批量交付。
技术未熟,商用尚远
在头部企业不断刷新人形机器人领域纪录的同时,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期待也在不断攀升。有评论认为,社会之所以觉得机器人有价值,归根到底是因为希望其成为劳动力,但机器人是由技术而非需求驱动的。事实上,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属于多种技术测试与发展思路并存的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据澎湃新闻梳理的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中标情况,具身智能企业中标的大额订单主要来自工业、制造业场景,其次是公共服务和教学科研场景。C端采购需求比例可忽略不计。以宇树机器人为例,目前其产品仅在京东上架,在宇树京东自营旗舰店,售价9.9万元的宇树G1机器人并未显示销售数量,仅有的20余条买家评论也均为系统默认好评,尚无法推测C端的实际使用体验。
实际上,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远远谈不上用户体验。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使用人群以工程师为主,目的多是科研需求。要进入大众消费场景,还需要突破机器人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难题。难点之一是让机器人具备“常识”。比如拿杯子、洗衣服这类对人类而言稀松平常的事,却是人形机器人需要不断实验才能越过的关卡。
“我们就像在教一个外星人理解地球生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器人工程师形容道,机器人会固执地把所有方形物体都认作“洗衣机”,包括微波炉和保险柜。据公开报道,仅训练人形机器人完成简单的洗衣动作,特斯拉就投入了20亿美元。
与此同时,技能的通用性同样是人形机器人需要翻过的“大山”。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其通用性、适应性和社会兼容性。与专用机器人(如机械臂、扫地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无缝融入人类社会的物理和社交环境。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不仅要会扫地,还得会做饭,甚至讲故事,它需要与人产生情感联系。
“我们可以把烟花绑在椅子上,让一个东西飞到100米的高空,但如果要让它登上月球,就必须依赖基础科学的突破。”回到人形机器人层面,该工程师所说要突破的点是机器人大模型、人机交互、智能协同控制、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很多时候,你不得不通过不断地实验,证明某条路是死胡同。”
政策加码,人才争夺
不同于产业链端呈现出的“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状态,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图谱中,中美已成为绝对的主角,二者各有优势。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区分为大脑、身体以及集成三大核心环节,覆盖全球共计100家上市公司。根据该图谱,人形机器人“大脑”研发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而“身体”部分则是中国公司的强项;在“集成”领域,有77%的集成商来自亚洲,而中国公司同样过半。
仅从人才占比来看,中国的优势甚至更为明显。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没有接近的第二名。”上述企业工程师则补充,“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几乎全是中国面孔。”
中国各省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10个省级地区发布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政策。其中,上海首创的“三券联动”(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模式,使人工智能初创团队立即调用的产业资源价值达到了300万元;浙江的引才计划同样雄心勃勃—— 计划每年引进10名以上顶尖人才,单列300个省级人才名额专门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江苏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有业内专家认为,相比于美国,中国目前最缺的是带有哲学思维的开创性人才。AI系统越强大,越需要在技术决策中融入价值判断,例如评估技术对供应链、生态成本的影响。这要求从业者具备隐喻思维,能在技术参数与价值取向之间建立关联。例如,特斯拉的生产革新包含了对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哲学考量。
在中国科技圈流传着一则“月入2万的中国程序员,撑起美国Zoom千亿市值”的故事。这次,中国如何守住人才,各省又如何吸引人才,不仅会重塑未来产业发展格局,还将决定谁会成为具身智能这个万亿级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