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科技金融“双向奔赴”,赋能广东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7      作者:编辑部  
分享:
从“创新积分贷”,到全国首个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再到多层次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广东持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为全省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文丨芳菲 编辑丨周会霞 校对丨吴政希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恒心。”2025年8月15日,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上,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芯半导体”)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陈卫谈及行业发展时指出,应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引导长期投资,吸引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支撑。

粤芯半导体是广东省自主培育的高新技术创新企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2024年12月,粤芯三期项目已正式投产,预计新增月产能4万片晶圆,标志着粤芯半导体在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上迈出关键一步。其中,广东省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平台——粤财基金连续三轮参与投资,为其稳步扩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粤芯半导体的成长,正是广东系统化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从“创新积分贷”,到全国首个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再到多层次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广东持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为全省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保险与多元金融服务,

护航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一项科研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科技保险能为其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2024年11月,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人保财险”)正式推出广东省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该保险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创新引入“技术就绪度”作为科技活动的评价标准,并广泛覆盖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中试平台及投资人等多元创新主体,有效拓展了科技保险的服务边界。

作为国内首个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的综合性保险产品,该产品标志着广东在科技保险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科技创新活动风险较高,亟需“耐心保险”构建全方位的风险屏障。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保险的顶层设计,在全国首创推动省级科技保险示范性条款,落地全国首个服务低空经济产业的地方性示范条款等,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其中,广东省低空飞行器综合保险产品落地后,广东人保财险目前已为12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5000万元,其他保险机构正在陆续加入。

“我们积极探索保险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形成多个先行先试的经验举措,落地多项全国首单、行业首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吴世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除了科技保险,广东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谱系,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流程金融服务质效:

  • 在科技成果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将科技型企业人才和研发投入情况作为授信或增信的重要参考依据;
  • 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阶段,创新推出技术入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模式,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等产品;
  • 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阶段,积极推广“创新积分贷”“评级贷”“信用分挂钩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其中,江门、肇庆等地的国家高新区“创新积分贷”累计向超过1000家企业授信1200亿元;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评级贷”产品已惠及科技型小微企业90余家,贷款金额超过1.9亿元。

数据表明,广东的信贷资源正持续向高技术产业集聚。截至2024年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1.3万亿元、1.6万亿元,同比增长7.2%、7.0%;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2%。以广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为例,截至2025年5月底,已撬动28家银行为超1.4万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2534亿元,累计放贷1511亿元,有效缓解了轻资产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成绩的背后,是广东业已成型的科技金融生态链。

  • 一方面,广东持续完善科技信贷政策制度,创新科技信贷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服务,依托科技资源集聚区设立科技支行,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优先支持以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质押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
  • 另一方面,广东积极运用“粤科融”专项支小再贷款,从业务渠道、产品额度、审批流程等方面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开发,打造出科创贷、高科贷、专利权质押快贷等1000多款科技金融特色产品。

打造多元化投资体系,提供金融“活水

2025年7月,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投资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开投工融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AIC基金”)正式签约落地,成为广东省首个由区国企投资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的AIC基金。该基金主要投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并优先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或在大湾区存在分支机构的企业。基金一落地,首批投资项目——导远科技与极飞科技同步签约落地。

AIC基金的设立,是广东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的典型例子。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各类政府投资基金联动发展,发挥政府性投资资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广东省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形成国有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S基金等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活水”。

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2466家、管理基金数约1.2万只,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产业类和创投类引导基金)已认缴规模达4306.1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作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广东在科技创新债券方面的创新工作也可圈可点。2025年,广东落地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指导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其中,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25东方富海PPN001(科创债)”。这一单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券的成功落地,既能够有效降低创投机构的发债成本,活跃科创债交易市场,同时还有利于将债券资金引向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领域提供更多“耐心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5年5月构建债券市场“科技板”以来,截至6月末,广东省内7家科技企业和3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东莞银行发行5年期、15亿元专项金融债券,专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政策“组合拳”

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科技企业早期技术不确定性强,盈利周期长,项目融资匹配度低。为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2025年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此方面,广东已率先进行探索。早在2024年2月,广东省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科金15条”),提出打造涵盖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融资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跨境金融等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其中明确要求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广东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随后,202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单设科技金融章节,内容涵盖科技金融总体规划、畅通创投“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发展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领域跨境投融资、优化科技金融环境等。业内专家指出,《条例》鼓励组合运用、联动创新多种金融支持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融资支持,发挥“1+1>2”的效果,促进科技型企业融资增量、降价和扩面。同时,也会让更多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发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

在国家、广东相关科技金融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广东各地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创投机构增加“耐心”,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如深圳的《统筹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支持深圳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方案》提出,要引导银行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配套财政贴息政策,提升服务效率、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力支持“两新”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深圳主体。广州的《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支持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则强化政策合力,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生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

其中,深圳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 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早期投资领域,补齐市场短板,并在出资比例、投资领域、让利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目前,深圳天使母基金累计投资973家种子期、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包括6家独角兽企业和182家估值超1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

聚焦堵点,

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广东,“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为推动科技企业批量登陆资本市场,形成科技企业“上市集群”,加快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通过联合资本市场赋能科技企业,实施上市后备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建立后备企业数据库,开展全链条上市培育辅导。

成效正在显现。2024年,广东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12家。广东企业通过科创板、创业板首发募集资金81.47亿元;新增A股上市公司17家,境外上市公司24家,均居全国首位。联合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在广东股权交易市场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企业902家。

在今年6月举行的广东省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暨典型案例发布会上,50个科技金融典型案例集中亮相,展现了广东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以入围案例“广州市创新开展科技金融特派员工作,赋能科技创新助企精准‘造血’”为例,广州市科技局聚焦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联动园区、孵化器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建立“科技金融特派员及科技金融工作站”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特派员上门“送服务”。目前广州已组建110家科技金融工作站,选派179名科技金融特派员,累计举办科技金融活动近2500场,助力1000余家企业获得投融资超330.11亿元。

尽管科技金融已成为广东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堵点与难点:政府性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未充分释放,科技金融信息数据跨部门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待。

为此,广东正从多方面发力突破,如完善政府性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数据跨部门共享机制、制定精准化科技金融专项支持政策……未来,广东将瞄准这些方向发力,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吴世文曾透露,广东将推动建设省级政务数据跨部门开放共享平台,统筹归集科技、工信、税务、司法等部门数据资源,并向金融机构开放企业信用画像查询权限。加快整合省内各类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数据归口和数据标准,加快建立市场认可的、统一的科技金融数据平台体系,弥合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信息鸿沟”。同时,制定出台有关企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补贴等方面的专项支持政策,引导科技金融细分行业快速发展。开展科技金融新一轮改革,努力破解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堵点、难点。简化国有股权转让流程,允许国有创投机构通过协议转让、份额拆分等方式灵活退出,豁免部分审批环节,提高资本循环效率。

吴世文表示,将继续强化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和政策协同,推动科技金融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服务全省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广东实践”。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