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谢宝剑:把握时代机遇,港澳青年大湾区乘风破浪

发布时间:2023-10-26      作者:编辑部  
分享:
大湾区,大未来!

文 | 谢宝剑 编辑 | 李佳琪 

校对 | 吴政希 图 | 由作者提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以湾区之名的各类高水平经济活动频繁举办,粤港澳三地协力融通,结出累累硕果;举湾区之力,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湾区共识”。

这五年,大湾区建设不断提速,成效实实在在,给粤港澳三地市民特别是港澳青年打开了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为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良机。

向“湾”而兴,与“湾”同行。本期《科技与金融》推出“致敬青春·勇创湾区”专题,带来了港澳青年内地创新创业的系列故事,他们多为初创企业创始人、合伙人,透过他们的视角、聆听他们在大湾区创业的心路历程和宝贵经验,助力初创企业家在创业路上更好前行,也为大家展现大湾区内地九市蕴藏的无限机遇。

本期专题旨在让更多港澳青年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趋势、新动态,主动拥抱大湾区发展,把握宝贵时代机遇,融入祖国发展大局。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至今有五年。五年前,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等地虽有零星合作,但都还在各自发展;这五年来,它们所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正越来越多地“同框”亮相,以一个整体形象面向全球,“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从纸上变为了现实。今天,在世界版图中,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二字反复出现高达139次。粤港澳大湾区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规划布局之初就以创新驱动作为其发展动力,始终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当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如今,大湾区突破制度性障碍,加速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创业环境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港澳青年北上创业便利往来的第一关。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横琴口岸、青茂口岸、莲塘口岸以及琶洲客运码头等一批跨境通道投入使用,大大拉近了内地与港澳的空间距离,宛如一城的通勤时间使不少港澳青年北上寻觅创业机遇。

如今,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轨道上的大湾区”已经逐步从蓝图照入现实,更大程度地为港澳青年北上创业提供便利。

除了交通设施上的硬突破,深港河套、粤澳横琴、广深港、广珠澳这“两点”“两廊”正在驱动创新资源高速集聚。散裂中子源、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中心硬件设备犹如“星星之火”,不断点燃大湾区青年的科创激情。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特色,也是大湾区建设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四年来,大湾区不断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局限,持续建立新的“湾区链接”,为了方便人员、资金、货物、信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粤港澳三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今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今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机制创新有效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动,推进了三地规则制度从商贸规则、金融税收到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多方位衔接,为大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操作系统。

如今,随着“软联通”的日益完善,横琴、前海、南沙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在构建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将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效能。

围绕港澳青年生活安居、创新创业、实习就业、娱乐交友、学习休闲等配套服务体系,“湾区人”的认同深入人心。例如广州搭建“百企千人”实习计划,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把港澳籍学生资源和实习就业信息无缝对接起来,打通了人与岗位的信息壁垒。

在拓宽港澳青年就业空间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多个行业领域已对港澳居民敞开怀抱,相关政策为港澳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门和专业单位工作提供了机会。

2020年起,大湾区内地城市事业单位岗位已开始面向港澳籍居民公开招聘,比如深圳、广州目前已开始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在促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方面,大湾区持续完善协调机制,提供各项政策支持。

从青年创业的“一站式服务”到各类科技研发项目的经费支持,从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到大湾区内地9市开展港澳律师执业试点,从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到涉及社保、公积金、住房等政策的出台落实,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的路子越来越宽,创业服务也越来越“温情”。“香港人、澳门人,我们都是大湾区人!”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今,粤港澳三地“硬联通”更加顺畅,“软联通”更加高效,“心联通”更加紧密,持续拓展港澳人士来粤就业创业和生活的空间,为港澳青年创业发展提供更低的创业成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理想的创业环境。

融创星空深港企业服务中心创始人 郭龙认为,现时大湾区的创业环境与氛围比起以往更加开放包容,利好的政策、广阔的市场以及完善的办公配套,将促使越来越多的湾区青年为其创业梦想拼搏。

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天蓝认为,横琴与澳门地缘相近,良好的科创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澳门科创项目进驻。

随着金融互联互通、资金跨境流动的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在“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政策红利的加持下,港澳青年北上就业创业蔚然成风,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城市扎根,成为大湾区人才融合与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

政策利好—— 港澳青年内地就业创业最坚实的保障。自广东全面实施《关于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逐步建成了“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12家重点基地投入运营,带动建成“N”系列基地71家,粤港共建18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粤澳共建5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4136个,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创新创业。同时,旅游、医疗、建筑规划、教育、律师服务、金融、社工、专利代理8个领域,建立起粤港澳青年职业资格认可,现有3232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

随着《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实施细则》等政策的实施,多管齐下打通了港澳青年就业通道,为国际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跨境服务保驾护航;通过“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为港澳青年提供实习、岗位推荐、职业发展指导等服务;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服务……一揽子优惠政策,无不激动着港澳青年加入内地释放创造力的心。

朗思科技创始人 许可表示,“双碳”政策为朗思科技的发展按下了“快捷键”。

AHA亚哈品牌创始人兼珠海市横琴圆方一汇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郑益伟谈及创业初衷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横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澳门青年到横琴发展,这是一个机遇。

强烈认同—— 港澳青年前往内地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港澳青年对内地的了解程度和对内地发展前景的认同度是影响其到内地发展的意愿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大部分具有在内地求学、生活的经历,或者是父母辈为从内地移居至港澳的群体,对内地发展现状了解较深,对内地的情感发展较为正向、评价也较为客观。许多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注度较高,且积极参与“在大湾区建言献策”,对大湾区创新创业氛围、城市居住环境、科技文化教育水平、交通便利性以及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拥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港澳青年对于广东省政务服务质量、内地纠纷处理方式等持有正面评价。大量港澳青年认为内地迅速发展的经济、比香港和澳门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更低的生活成本、针对港澳青年来内地的利好政策等是吸引他们前往内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英特维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泰 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国内智能制造领域在高精度3D机器视觉方面的技术空白,于是他与几名同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朋友一起来到深圳,创立了英特维,走上3D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之路。

“双创”基地—— 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的第一扇窗。首先,随着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认可度和支持力度大力提升,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从基地中获得了更多的优惠、服务和资源,帮助港澳创业者创业项目落地,以低成本使用功能齐全的办公空间。其次,基地中聚集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有利于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创业青年可以在短时间内便利地寻找到商业合作资源,迅速发展其业务。

港澳青年之家为粤港澳台青年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式、全链条、贴心式服务的创业孵化综合性平台,吸引港澳青年会员800多人,孵化初创企业200多家;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自开园以来,累计引入11批共239个项目,港澳项目219个,港澳项目占比超过90%,涵盖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元惟有限公司作为香港团队,在内地创业容易“水土不服”,创始人 陈晓华表示,“我们不熟悉内地的政策和资源,有了梦工场融创团队的帮助,我们放心很多。”

“四高”推进—— 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向好趋势明显。随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出“四高”特征,即创业人员高学历化、从事产业高科技化、产业链高端化、产品服务高附加值化(张光南,2021)。

相关研究显示,港澳创业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58.1%的创业青年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9.0%;同时创业类别以文化创意和互联网行业为主,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行业占比逐渐提高;在这些行业中,近四成以上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形成规模略有盈利,但大部分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撑。

构建“矩阵式”信息交流平台,激发港澳青年大湾区就业创业内生动力。面向港澳青年建设一站式政策信息平台,并提供有关在内地发展和生活的相关培训课程,有助于让港澳青年随时获得相关信息、降低到大湾区发展的信息获取难度。

  • 首先,加强政策信息平台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交流合作,为港澳青年在企业注册、项目申报、个税优惠、就业登记、社保补贴办理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 其次,各地政府可以打造港澳青年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招工需求和求职信息,提供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要素支持,让港澳青年以自身所长投入大湾区建设,持续完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软环境。

  • 最后,增加大湾区工作实习机会,加强专业实务技能和湾区生活体验。企业雇主可与相关的大专院校合作,针对大湾区所缺的专科人才,提供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实习机会,这既有助于专科学生在实习期间开拓事业发展出路,亦有助于企业及早网罗人才。

日晞教育创始人 郑汶珠希望内地可以进一步开放“窗口”,多开务实的交流对接会,让港澳的初创企业承接更多项目。

推动行业、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共通,打通跨境就业壁垒。粤港澳各地借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港澳实行专业人才执业资格互认的成功经验,逐步复制推广到大湾区其他试点地区,以期在大湾区内实现法律、金融、教育、卫生医疗、会计等专业领域的执业资格互认,推动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的建设。

  • 一是从上层政策建设入手,突破粤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的体制机制障碍,协同三地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人才,共同探索解决路径。

  • 二是根据不同专业资格互认的要求,采取不同渠道推进落实资格互认,如可通过培训测试的方式申请获得内地从业资格,专业资格直接互认、三地从业经历同等待遇、联营企业可自由聘用三地专业人才等。

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天蓝提出,希望横琴能够出台包括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创业政策,提供更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外资企业来到大湾区创业、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区域特色,建设产业高地,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提高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人才引流。做优做强现有特色产业,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引进、培育、发展一批龙头旅游、商贸项目,加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挥“旅游+产业”功能辐射和引流作用,吸引港澳青年专业人才来内地发展。

其次,发挥湾区教育科研资源优势,促进港澳青年科创成果转化。推动高校、产业、政府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加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产业界人士的常态性交流机制,在深圳、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全范围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引入创新科技,赋能港澳青年大湾区发展。一方面,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促进跨境人才要素流动。加快大湾区内地区域的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设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服务的区域性人才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人才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助力人才大数据在人才战略规划、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等全产业链应用,实现人才服务数智化。

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宣传发布机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政策宣传。打造人才与企业信息数据库。人才行业数据入库,形成数据模型,提供可以参考的发展模型。协助政府、行业甚至个体通过数据云,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大湾区,大未来!搭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港澳青年定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文献来源:谢宝剑.把握时代机遇,港澳青年大湾区乘风破浪[J].科技与金融,2023(08):2-6.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