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广州数据交易所:构建数据交易全链条服务体系 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2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随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数据赋能各行各业的乘数效应逐步显现。其中,《行动计划》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一节中更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抗风险能力,这为构筑金融服务新生态提供了重要指引。

文 | 何静怡 采编 | 吴政希

校对|余健仪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泽字节),同比增长22.44%。在数据富集的金融行业,日常交易、信贷、保险等各类业务中产生了海量、高频、高维的数据资源,但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难以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也使得金融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随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数据赋能各行各业的乘数效应逐步显现。其中,《行动计划》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一节中更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抗风险能力,这为构筑金融服务新生态提供了重要指引。

数据交易所是驱动数据流通与要素价值释放的核心力量

为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目标,旨在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应该用市场化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根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等对数据要素进行配置,以市场机制促进数据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优化数据资源配置方式,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水平。

据国家数据局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数十个省市上线公共数据运营平台,有二十多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数据交易机构。其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的数据交易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当前,数据交易所作为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枢纽,正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有效激发数据要素潜力、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广州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沈海认为,数据交易所承担着包括数据合规交易保障者、数据资源整合者、数据流通与开发利用促进者、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者、数据产业市场认知培育者在内的多重责任,要通过提供安全、高效、合规的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价值释放。

以广州数据交易所为例,在合规保障方面,其建立了数据流通交易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制度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产品安全、系统安全、生态安全管控措施,同时搭建起数据交易分级分类标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产管理等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

在数据价值挖掘方面,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并运用数字技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供风险评估、客户画像、市场预测等创新点,满足金融机构需求。

在促进数据流通与应用方面,通过构建数据交易平台汇聚数据资源,推动打破数据孤岛,降低企业的寻数和用数成本,促进数据跨行业流通,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源及应用场景,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效率。

在市场认知培育方面,通过举办培训、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以及发布行业报告、指南等方式,提高市场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数据流通市场发展,指导企业开展数据资产管理,拓展数据资产化路径。

同时,广州数据交易所贯彻落实《行动计划》提出的“以推进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作用发挥为重点”的指导思想,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着力促进金融领域释放数据乘数效应。

具体而言,在协同优化方面,广州数据交易所通过数据分析,推动金融机构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变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复用增效方面,促进金融机构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的复用和共享,形成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提高数据使用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在融合创新方面,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维度的数据,帮助金融机构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市场洞察,为金融机构提供市场情报和决策支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升级,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探索数据资产化全链条服务

打造实践示范样本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数据交易规模逐步增长。2025年1月召开的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场内市场数据交易(含备案交易)规模预计超300亿元,同比实现翻番,这反映了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完善。

然而,基础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日益凸显——数据确权机制尚未贯通,导致机构数据“不愿供”;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仍以各地分散探索为主,市场定价与安全互信机制仍待完善,数据产品“流不动”的困局持续存在。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在风险定价、精准营销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也阻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数字化风控水平的提升。

为破解数据确权与流通的制度性瓶颈,亟需从机制设计层面探索创新路径。在此背景下,推进产权登记实践已成为探索数据确权、建立数据交易、权益分配和治理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当前,各地先后开展数据产权地方试点工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广州数据交易所作为广东省数据产权登记试点工作首批试点登记机构,通过构建“评估—登记—入表—流通”的数据资产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破解制度性瓶颈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全国范围内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广州数据交易所已按照数据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资本化的完整链路构建起一套涵盖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各阶段的实施路径。沈海介绍,首先要引导企业经由数据治理、资源盘点与质量管理,达成数据资源化;继而通过数据合规管理、产权登记及应用场景开发,实现数据产品化;随后借助数据交易与资产入表,完成数据资产化;最终以数据资产投融资等手段,推动数据资本化。他认为,通过产权登记明确数据权属关系,既可增强数据交易可信度,使金融机构在获取和使用数据时更加确信数据的来源和合法性,避免权属纠纷,降低法律风险,也可获得数据产权登记证书,作为企业融资增信的依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

随着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推动更多企业加强数据资产的管理和运营,这有助于形成更加活跃、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源和动力。

在完成数据产权登记试点的基础上,广州数据交易所依托自身专业服务能力,助力央国企、民营企业规范开展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先后参与了多项数据资产化相关研究项目,并通过培训、完善数据资产登记交易机制等措施,深化市场对数据资源入表的理解,助力企业实现数据资源从“无形资产”到“合规资产”的转化,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2024年2月29日,在广州数据交易所对接服务下,广东成功落地首单数据资产入表融资,成功打通了“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数据资产化探索提供了示范。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金融数据高效流通

2024年12月,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旨在系统指导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坚实支撑。

沈海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数据高效流通,畅通数据资源循环,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广州数据交易所积极响应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求,在努力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体系的同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一方面,依托广东数字政府建设的公共支撑能力,建设了多层次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平台,为数据交易供需双方提供安全、可信、便利、高效的平台化服务,并深度融合行业平台交易体系,实现了场内场外数据交易的高效协同。

另一方面,建设可信数据交付管理平台,打造多形态、多密级的数据交付能力,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数据交付服务,建立起覆盖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全流程管理与监督体系,实现了数据交易的精细化管理。

沈海举例介绍,为切实做深做实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数据+算法+算力”的融合性应用场景,广州数据交易所已联合鹏城实验室等机构搭建了面向各垂直场景应用的第三方垂类模型评测平台——人工智能技术评测基准平台,并提供330多个基准模型、200多个评测方案、300多个评测工具、1000多个评测用例以及250多项评测标准,为AI行业提供算力、数据、AI技术评估、模型竞技、数据产品合规认证和交易流通的一站式服务。

此外,广州数据交易所还搭建了行业数据指数公开发布平台,发布涉及财经金融、能源电力、交通旅游、智慧城市、船运船舶、知识产权、公共资源、农业水产等行业的数据指数320多项。

基于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体系以及系列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数据交易流通中的“数据要素×金融服务”创新实践,目前广州数据交易所多款产品已在金融场景广泛应用。

例如,在肇庆开新区开创性地推出“碳账户”数据产品,通过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资源,动态采集碳排放总量,并全面记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足迹,结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企业用工人数四个维度的单位碳排放强度指标,赋予不同评分权重形成企业碳账户评价得分,辅助金融机构依据碳账户评级为企业靶向配套金融优惠政策,发放绿色金融信贷。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其潜在价值亟待挖掘与释放。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及资产,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题。”沈海表示,该数据产品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更通过将企业碳账户数据产品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使企业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身碳排放水平,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为实现碳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广州数据交易所还积极联合数据企业与金融机构,通过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金融数据产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与金融服务双驱动作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例如,基于海上生蚝养殖场水pH值、水溶氧、水温、含盐度、风速、雨量等环境因子指标数据,推出了“蚝保宝”数据产品,辅助保险公司研发设计指数型保险,为养殖户提供高性价比保险服务,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沈海还提到,广州数据交易所通过联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布数据资产增信类贷款产品,助力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授信。其中“光数贷”产品依托广州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实现了数据价值的直接变现。目前,“光数贷”已在珠海、中山、湛江等多地落地数据资产增信业务,累计授信金额超2亿元。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