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两个人口转折点,并将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峰值和总人口数量峰值。在中国,这两个转折点已经发生。
《科技与金融》通过梳理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前后达到9.4亿人峰值后开始下降。至于第二个拐点,社会普遍认为其于2022年已经到来,这一年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年。
在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洪颖岚看来,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之快已超乎想象,但养老产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有专家指出“未来等待我们的或许不是‘老龄化高峰’,而是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老龄化高原’”。洪颖岚表示,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需要充分思考如何迎接这波浪潮的到来。
洪颖岚
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
文丨周会霞 编辑丨张孟月
校对丨吴政希 图丨受访者提供
Q:您曾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智慧养老产业却处于起步阶段”,怎么理解这句话?
洪颖岚: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就占到总人口的10%,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自1999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现在正逐步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之所以说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
从2010年左右“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也不过13年。
此期间主要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是2010—2014年的概念提出阶段;
第二是2015—2020年的示范试点阶段,标志性事件是“智慧养老”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智慧信息惠民工程;
第三是以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健委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标志,预示着我国智慧养老进入大力推进的阶段。
整体来看,我们的智慧养老产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配套服务、人才建设方面仍有很大成长空间,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还需要各界共同解决。
Q:在您看来,养老产业中已经暴露出来,但又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洪颖岚:首先,智慧养老产业的边界比较模糊,如产品的技术规范、服务规范、使用规范等标准体系的建设还相对滞后,需要逐步界定并清晰化。智慧养老作为一个产业,不能只满足单个企业或个体的需求,具有共性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就非常重要,甚至应该是一个前置条件。目前由于标准化的缺失,许多企业的发展没有方向,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或重复投资,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其次,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对接还不太成熟。目前国内平台型的智慧养老产品大多是重信息技术轻服务的。例如,很多产品虽然建立了健康管理平台,老年群体通过该平台也可以发出服务需求,但往往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需求落地方面是缺失的,这就导致老年人的体验感不佳。
比如居家测血糖、血压的仪器和相关管理平台,由于没法链接到专业的团队、医疗机构来帮助老年人进行后续干预,配套服务跟不上,大家就不愿意使用这些产品了。智慧养老并不是靠一套设备或一项技术就能够完成的,它还需要服务团队具体去落地老年人的需求。目前我国在这一块的服务团队、服务意识,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配置还比较薄弱。
最后,我们的技术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现在我们谈到智慧养老,希望是基于人体健康需求以及康复护理需求进行人工替代,这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比如脑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但我国目前在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还无法达到老人群体的期望值,这就导致老人群体的消费意愿不高,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也会受限。在我看来,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是导致整个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的主因之一。
Q:前几年有人预测,疫情之后养老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据您的观察,这种“爆发式发展”到来了吗?
洪颖岚:疫情之后养老产业确实迎来了一些复苏,但还远远称不上“爆发式发展”。养老产业跟餐饮、旅游业不同,它的发展跟疫情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其主要考量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等。
从理论上来看,养老产业或许会在2025年有较明显的增幅。一方面,2025年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我国在标准体系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培育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较大赋能。
另一方面,从人口结构来说,中国1962年开始的第二次“婴儿潮”,这批人从今年开始加入老年人的行列,人群基数庞大。与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相比,第二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群体有更超前的养老意识和更强的消费能力,这些都将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Q:当中国第二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群体的养老需求大规模爆发的时候,以我国养老机构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们能否承接住这些需求?
洪颖岚:在养老领域,大家经常提到“9073”和“9064”,其中90%为居家养老,7%或6%为社区养老,3%或4%为机构养老。虽然机构养老比例不高,但是它涵盖了大部分有养老刚需的人群。
近年来协会配合广东省民政厅开展全省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发现我省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逐年提高,高品质养老机构越来越多。目前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尚未饱和,短期内不会出现养老床位不足的现象,未来的养老服务产品也会日益丰富。
居家场景虽然占比最高,但根据60岁以上的人群数量来统计,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刚需人群(以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居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居家场景下的老人还没有居家养老的刚性需求,至少还没有形成个人消费养老产品的普及性。所以,我们虽然是以“9073”和“9064”的比例区分不同场景的养老比例,但是在具体产品的应用上并不是这样的对应关系。
Q:就智慧养老具体细分领域的发展而言,目前哪种品类发展较好?
洪颖岚:当前发展最好的是基于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而个人消费最多的则是智能穿戴设备和辅具,近年来适老化家电和家居也呈较快增长态势。康复类设备因为研发投入大,大多按照医疗器械来进行定价和推广,它的价格一般较高,应用场景大多集中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目前以对老人的生活照料为主,很少会采购高价的康复类设备。对于社区和居家场景的使用者来说,就更不会采购了。而新兴的伺服机器人等产品由于成本高昂,暂时还难以打开市场。
Q:在您看来,康养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洪颖岚:一个是把成本降下来,另一个是紧抓医养结合的大方向。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从概念上来说,“医”是看病,“养”是照料,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医养结合”,就是以医疗为保障,以预防和康复为支撑,不断延缓和减轻老年人的失能失智,让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或居家社区中也能得到医疗护理服务。
特别是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把大病早期识别干预、慢病的生活方式管理、术后康复训练、居家护理服务等专业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结合起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其实医养结合在日本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了,中国需进一步探索适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模式,市场也需进一步培育。不仅是康养类的高新技术企业,智慧养老企业都应该抓住医养结合的趋势和机遇。
Q:其他国家的哪些老龄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洪颖岚:从国际上看,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新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基本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6月,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8.7%,正是因为老龄化程度高,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
早在2009年,日本就提出以地区为基础的整合型照护服务体系概念,提供面向老年人的上门医疗服务,在人员配备、激励机制、风险防范和纠纷调解等方面不断完善。
此外,日本全社会的康复意识也非常强。日本的养老机构主要干一件事——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通过各种康复设备和人工服务,帮助老人“自立”,使其尽可能多地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相对而言,我国大众的康复意识仍待提高。很多家庭请一个保姆照顾老人,要求保姆包办一切,如果她在旁边看着老人自己做事,家属都可能不满意,觉得保姆偷懒。但事实上,真正专业的护理员要接受老年人康复训练培训,他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帮助老人恢复身体机能,而不是代替老人干所有事,那样反而可能会加速失能。这些意识还需要在全社会逐步培养。
Q:在您看来,目前国内保险、地产、互联网等企业布局养老产业将给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洪颖岚:中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比较严峻的,正如专家所言,未来并非“老龄化高峰”,而是“老龄化高原”,即我们在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状态,老年人是未来市场的消费主力军。
现在各行各业都逐渐在为养老做细分,像华为、腾讯、美的、格力等行业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延伸养老健康相关产品线,参与到养老行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他们的加入也将为养老产业的繁荣带来积极的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