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李牧南: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概念、挑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 李牧南  
分享:
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和企业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物理、数据和服务三层基础设施协同策略,以应对低空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李牧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潘彦锟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卓嘉怡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图|由作者提供

在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各地低空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起降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空域使用审批效率不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关键环节。这些结构性短板导致当前低空经济难以充分满足物流配送的高时效性要求和低空游览的高安全性标准等基础需求。

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和企业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物理、数据和服务三层基础设施协同策略,以应对低空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挑战。建议采取四步推进策略:一是规划社区楼顶等微型节点网络,实现“5分钟可达”覆盖;二是搭建数字化审批平台提升效率;三是健全AI风险预警系统保障安全;四是推动服务接口标准化,降低基建成本,促进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包含规划、审批、防控和创新等环节的闭环体系,构建可持续的低空经济生态。

一、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低空经济作为集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和先进制造等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形态,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艾媒咨询《2025—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达4807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5615亿元(年增长率16.8%),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逐步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尤其是打通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为低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夯实“起飞跑道”,已经成为当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复杂,既涉及传统的地面交通,又涉及新的低空空域;既需要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又需要多波段和高精度雷达系统的无缝嵌入;既涵盖民用基础设施,又涉及需特殊管控的安防及军用设施。因此,如何协调这些不同属性和用途的装置和设备本身就构成了挑战。此外,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系统架构性障碍。例如,基础设施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起降场站设计标准、空管雷达技术参数以及通信链路协议等关键环节缺乏统一规范。这种标准化缺失不仅阻碍了全国性低空交通网络的形成,更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重复配置与投资效率低下问题。同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如智能管控系统、空地一体化应急机制等缺位,难以满足高密度、低空自主飞行的安全运行需求。

“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体系中的关键瓶颈,在物流配送、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领域持续受到学界与业界的重点关注。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关联产业中,“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指物理上的终端覆盖,更包括制度供给与商业适配层面的末端衔接。

基于已有研究文献和对小鹏汇天、广州联通等企业的访谈,本文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概念或知识内涵界定为三个维度建设的有机统一。

一是物理维度的可达性:实现对城市末端社区、乡村、山区等场景的有效覆盖,提供稳定的起降与停靠服务。如在无人机物流领域,起降点密度和中继节点部署质量直接影响配送路径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二是制度维度的完备性:是指涵盖飞行审批、空域开放、数据合规和安全监管等多个管理维度的制度供给是否覆盖全面,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甚至“制度打架”的问题。

三是经济维度的可行性:是指服务是否具备商业可持续性,用户是否愿意为其支付,企业是否能形成稳定收益。在低空观光、农业植保、应急配送等应用场景中,基础设施的成本结构与商业模式的精细设计会成为影响低空经济产品和服务普及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基础设施、制度和商业模式协同适配问题。部分低空经济关联企业已开始尝试按需定价、平台撮合等商业模式创新。例如,深圳的部分无人机企业通过“末端托管+定点起降”模式,尝试大幅降低基础设施自建成本。然而,从用户需求挖掘角度看,这样的模式仍存在较大挑战,其中包括起降点的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以及飞行载具噪声扰民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用户终端可以聚焦以无人机配送、低空观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并分析其面临的基础设施适配性障碍,从而进一步探讨基础设施配置优化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落地方案。

二、低空经济的消费场景与应用分析

(一)无人机配送应用场景与痛点

目前,低空经济的标志性服务——无人机配送已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现代物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重点关注的创新方向。这一新兴配送模式突破了传统地面交通限制,显著提升了商品流转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即时化送达需求。无人机配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利用低空空域资源,实现点对点的快速精准运输。尤其在“最后一公里”物流保障,应急响应和特定作业环境中,无人机具有传统地面配送方式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表1总结了当前无人机配送的部分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见表1)。

表1 无人机配送的部分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


目前,无人机配送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点或小范围应用阶段,其背后是诸多尚未攻克的技术和非技术难点。无人机配送要实现大规模普及,仍然面临着下述主要挑战或现实痛点。

第一,飞行器起降点或服务节点数量有限。以传统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飞行载具若要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完善可靠的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飞行器起降节点作为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无人机的起飞、降落、电池更换和货物装卸等关键功能。但由于建设成本高、空域限制多、选址难度大和协调成本高等因素,目前能够投入使用的起降点数量尚无法满足大规模商业化的运营需求。

笔者在调研广州联通公司的时候,该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也指出无人机起降点建设是目前低空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现实痛点。首先,低空飞行载具起降点需要选择地势平坦、净空条件好和电磁干扰少的区域;其次,起降点区域还需避开高压线和高楼密集区等物理障碍;最后,起降点的归属场地可能涉及不同的业主部门,甚至军事保密单位,沟通协调复杂,时间成本较高。

第二,空域管理制度与审批流程的复杂性形成发展瓶颈。尽管低空经济商业潜力显著,且地面物流成本攀升倒逼空域资源开发需求,但受制于服务网络扩张的物理与制度约束,低空配送的覆盖范围提升缓慢,导致消费者实际服务可及性受限。商业用途无人机的飞行依然受到较为严格的空域管制,并面临复杂的审批流程。不同地区、不同场景的空域管理规定各异,也极大限制了无人机的飞行区域和飞行时间,阻碍了其灵活部署和高效运营。此外,目前我国低空空域资源呈现碎片化严重的特点,且适飞空域相对有限。空域资源割裂、审批复杂以及适飞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交织,进一步制约了低空配送的实际效率和规模化应用。

第三,低空配送的高效和安全性依然存在一定挑战。在多样化和非标准化的起降地点,如何确保货物高效且安全地送达终端用户,是实现低空配送商业价值的关键。一方面,医疗救援等应急物资运输高度依赖无人机的精确定位与智能路径规划能力;另一方面,飞行器在复杂地形环境(如山区、林区及城市高层建筑群)中的动态稳定性仍需持续突破。此外,多变的气象条件,如强风、雨雪等恶劣天气都可能影响低空飞行器的感知定位能力(见图1)。

图1 低空经济消费场景与面临的痛点

(二)低空通勤、观光游览的应用与现实挑战

随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兴技术的崭露头角,低空通勤与观光游览作为一种新颖的交通与休闲模式,正从概念走向现实。这种创新交通方式不仅提供了高效的人员运输解决方案,更通过独特的空中观景视角和沉浸式体验,为传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景区通过引入低空观光、立体游览等特色服务,有效提升了游客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开创了“低空+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已部分实现低空观光的航线规划,如重庆巫山开通直升机俯瞰长江三峡项目,西安推出古城墙空中游览服务,云南罗平开展油菜花田空中赏花项目等增值服务。

然而,在实际推广与运营过程中,低空观景也面临诸多痛点与挑战。要让低空观景从少数人的“勇敢者游戏”或“奢侈品体验”转变为大众乐于尝试并能安心享受的休闲选择,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从安全性到乘坐体验都可以让消费者放心的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是低空飞行体验的核心要素,消费者对航空器起降全流程的安全可靠性具有最高优先级诉求。这种安全需求不仅涉及基础的生命财产保障,更直接决定了消费体验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低空飞行环境复杂,还容易受到气象、地形、飞行器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一旦发生事故,后果较为严重。因此,部分消费者会担心新型飞行器技术存在不确定性,以及运营商对低空飞行潜在风险的应急响应及快速处理能力。这就需要运营商对外界公开所使用飞行器的适航认证信息、飞行员的相关情况等,更要清晰地展示飞行前检查、飞行中监控和地面支持流程,也需要向乘客说明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

低空通勤与观光服务的市场普及度直接受用户体验的影响,这一客观现实对飞行载具制造商和服务运营商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标准与服务质量要求。低空飞行服务的用户体验优化需重点关注两大维度:飞行舒适度与服务独特性。在舒适度方面,需系统性解决晕机、耳压等生理不适问题,通过提升飞行器稳定性、优化座舱环境及飞行控制算法来保障基础体验。在服务独特性方面,应着力构建差异化价值:通勤服务需强化接驳效率与网络覆盖,观光产品则需结合空域特征开发特色文化景观与主题体验,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未完,完整内容,请订阅杂志。)


编辑|张孟月 校对|吴政希

文献来源:李牧南、潘彦锟、卓嘉怡.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概念、挑战及对策[J].科技与金融,2025(7):11-18.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