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封面故事 |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编辑部  
分享:
随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低空经济必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从政策引领到产业自驱的转型升级。

文丨张孟月 校对丨吴政希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中国持续在空域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作为低空经济运行的底层支撑,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前瞻布局,直接影响空域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生态培育及安全监管效能,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政策的驱动下,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全面加速。《“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国家航线网络体系,打通客运、货运和通用的服务边界;《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的发展目标,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与城市运输系统连接。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资金支持体系也在加快完善。2025年,中央财政设立50亿元低空经济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和场景示范;20余个省份配套设立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下,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建设内容看,低空基建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端:在硬件端,主要聚焦地面设施布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达475个,较2023年、2022年同比增长26个、79个;截至2024年6月,深圳已建成249个低空起降点,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在软件端,重点在于突破空管系统与通信网络。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通信网络加快向5G-A演进升级;其中,深圳市通过构建“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及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然而,尽管我国低空基建发展迅速,但仍不足以支撑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映春教授团队认为,我国低空起降设施建设仍处于从“试点”向“成网”过渡的阶段,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区域分布不均,东密西疏;

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服务能力有限;

三是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四是空域管理需平衡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需求。

对此,可借鉴美国低空起降设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通过加强网络覆盖、完善法律规划、创新开发模式以及建立军地互通平台的方式,最终形成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低空经济新格局。

华南理工大学李牧南教授团队指出,我国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起降设施分布不均、空域审批效率不高、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关键环节。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三层协同”策略:在物理层,利用社区楼顶等空间建立微型节点网络,实现城区“5分钟可达”的社区节点覆盖;在数据层,构建数字化空域平台压缩审批流程,同时部署AI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安全防控;在服务层,标准化接口驱动基建降本,构建市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生态,旨在通过基础设施优化,满足群众对物流时效性和游览安全性的双重需求,为低空基建从碎片化试点转向系统化运营提供路径样板。

浙江工业大学李翔团队的研究表明,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城市空中交通(UAM)通过eVTOL等新型航空器将城市交通网络立体化,必将重构城市空间,推动交通网络从二维向三维转型升级。该团队提出在城市更新中系统性整合低空基础设施需求,形成从需求识别到政策调适再到空间转化的动态传导链条,采用“轻量化”改造策略,为城市三维交通发展提供兼具技术创新与制度适配的系统解决方案。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技术突破的“硬支撑”,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软创新”。在技术领域,低空经济的顺畅运行离不开通信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保障。

《科技与金融》走访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获悉,我国运营商正将5G、物联网等技术拓展至低空领域,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和关键技术存在瓶颈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空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现状,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首席创新官潘桂新建议:运营商应联合地方政府将低空数字底座纳入新基建专项规划,优先打造应急、医疗等示范项目验证应用价值。同时,亟需突破空域管理、建设标准、数据共享等制度瓶颈,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汇报进展,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与城市新基建深度融合,最终实现规模化部署。

在实践领域,广州开发区通过保税物流无人机航线验证了低空经济商业化潜力—相较于传统货车运输,运输时效提升50%。这背后是广州开发区交通投资集团的创新布局:资本端,联合广州产投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产业端,通过合资等形式构建完整产业链;应用端,重点推进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示范项目落地,由此构建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黄埔模式”。

当前,在政策精准赋能与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的驱动下,我国正加速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基建工程的实施,不仅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更将显著提升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为eVTOL、无人机等新兴业态提供坚实支撑。可以预见,随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低空经济必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从政策引领到产业自驱的转型升级。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