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专家访谈|工信部电子五所副所长王蕴辉:三地优势融合将为大湾区“智造”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发布时间:2021-07-2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解析大湾区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四个关键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我国经济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作为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之一,而智能制造是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为深入探寻大湾区制造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科技与金融》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中国最早从事质量与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王蕴辉副所长,听她讲述电子五所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以及对大湾区“智造”转型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蕴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长

采访丨苏莉娜、张孟月 文、编辑丨张孟月  图│由受访者提供

电子五所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电子五所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机构,始终坚持“支撑政府的专业智库、服务产业的科技平台、提升质量的权威机构”发展定位,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平台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重点项目,全方位多层次支撑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其中,在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方面,王蕴辉列举了面向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的生产质量管控优化的例子。广州一家从事高精密机电主轴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昊志机电,在离散型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面临着工序复杂、排产难、跟单难,车间半成品溯源困难、工序质量难以有效控制等痛点问题。

昊志机电与电子五所开展深入合作,依托电子五所打造的“赛宝质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生产车间的数字化、网络化能力改造,实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加工中心等300台套数控加工设备上云上平台,打通生产设备与MES、WMS等业务系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字化虚拟车间。

项目以生产设备运行数据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故障诊断模型,研发了数控加工设备故障预测、故障诊断、故障预警等5个工业APP,部署在“赛宝质云”上,实现设备数据、业务数据在平台的汇聚、分析,最终实现数控机床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赋能,昊志机电实现了生产过程管理的可视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约14%,维护和服务成本降低约12%,计划外故障率下降约18%,生产效率提升约18%,也成为了广东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

昊志机电数字化转型只是电子五所促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众多案例之一。王蕴辉表示,电子五所在服务制造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缺技术积累、缺人才、缺资金的“三缺”困境。

当前,要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应对企业运营的全流程进行梳理,依托专业机构定制适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其次要选取合适的技术服务商;再次应培养自己的工业互联网人才,提高一线员工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维护平台的技能。针对这三方面,电子五所都能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

王蕴辉介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也离不开大量优秀软件人才。在软件人才培育方面,电子五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路径:

一是搭建平台培育人才,电子五所汇集了相关企业、高校、高端平台的资深专家,以“服务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型国家智库”为目标,围绕整机、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信创、质量工程等研究方向,搭建了软件人才培育平台;

二是以支撑国家相关部委工作为带动培育软件人才;

三是产学研融合培育软件人才,与大学、企业、技术服务商等共建联合培养机制。

大湾区“智造”转型有独特优势也有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高地。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三。王蕴辉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智造”转型呈现自身特点,拥有最大区域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的特点,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快。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整体处于工业2.0向3.0过渡阶段。分行业看,电子信息与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金属材料等行业由于自动化、信息化基础较好,数字化转型进展较快;二是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效应明显。华为、美的、富士康、格力等综合实力领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实践,同步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将数字化转型经验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对外输出,赋能供应链配套企业,使产业供应链的质量管控、协同水平显著提升;三是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探索取得初步进展。一批优秀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联合集群内部、以及处于集群产业链上游或主导地位的行业骨干企业,为集群企业定制开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如东莞横沥镇、长安镇的模具产业集群拥有约5000家模具企业,存在设备利用率低、产能闲置以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华为、航天云网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合合作伙伴,深入集群为模具企业定制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

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区域优势在于粤港澳三地各有特色,互为依托: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也是最大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

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1万亿元,占GDP的比值为27.17%,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6万台,居全国第一,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托;香港作为科技、金融、人才、信息和贸易中心,为大湾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要素保障;澳门同为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在教育、企业经营、金融等方面也独具特色;位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的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实践经验展示出沿海与内地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粤港澳三地优势融合互促将为大湾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这是大湾区相比其他地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突出优势。

王蕴辉同时指出,当下制约大湾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恰恰就是三地的优势要素资源尚未充分融合互促。目前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资源、金融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尚未全面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衔接,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香港知名高校面向内地的智能制造项目推进变得缓慢,国际金融资本通过香港支撑内地智能制造大项目和大工程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从内外部环境看,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大湾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都给其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除开外部环境影响,从行业内部审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几点不足:

1.标准(包括数据、接口、控制方法等)研究不足,数据格式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尚未完全打通;

2.在特殊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不够充分;

3.数字化转型投入大,资金严重不足;

4.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业的综合性人才;

5.行业关键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制造或检测装备等尚未掌握或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只有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持续构建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产业环境,切实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大湾区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四个关键点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王蕴辉认为,大湾区要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推进大湾区制造业领域的通力合作。由于粤、港、澳三地制造业规模差异较大,珠三角九市与香港和澳门的制造业领域合作不能沿用“镜像对接”方式,而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优势特点,串联人才、技术、金融、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智能制造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让不同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形成区域智能制造发展合力。

二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对制造企业的导航引路作用。目前大湾区科研院所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态势良好,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在深圳、广州等地已建有分校,电子五所在香港也设有分支机构,在标准、检验检测等领域与当地进行了很多交流与合作。这些跨区域科研院所应发挥好跨区域技术研发与服务的优势,推动人才和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引导高端智力资源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应利用大数据、自动控制等技术,建立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精准的产业帮扶政策,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步淘汰不符合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产业。应大力发展智能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等,抢占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制高点,发挥大湾区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构建新兴产业国内生态链体系。

四是打造湾区制造业人才发展高地。通过人才政策吸引产业高端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打造结构优、规模大的人才队伍;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7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