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中小企业勇立潮头、大胆创新,走上了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专精特新•成长记”第四季将目光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科技与金融》记者将深入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第一线,寻找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发展案例,通过对话“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亲历者,解读企业成长密码,诠释智能制造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精细固强链,以技术独特赢市场,以自主创新谋发展的勇气和决心,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锦芳
佛燃科技副总经理
文 | 何静怡 编辑 | 周会霞
校对 | 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自2018年以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启动“双百行动”“科改示范”等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旨在打造一批在改革上具有引领作用、在科技创新上具备尖端竞争力的企业样板和创新标杆。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最新663家“科改企业”名单,位于佛山市的佛燃能源集团(下称“佛燃能源”)全资子公司—— 广东佛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佛燃科技”)成功入选,成为广东省3家新增企业之一。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这三种变革的主要依靠是科技创新。”佛燃科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佛燃科技作为一家致力于能源领域低碳、零碳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智慧能源系统开发及应用推广的科创企业,必须把科技元素深度融合到发展战略中,并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能源行业逐“绿”前行。
推动陶瓷产业实现环保与效益“双丰收”
“佛燃科技的母公司是成立于1993年的佛山燃气集团,随着业务拓展,公司逐步从单一燃气供应商转变为综合能源服务商,并更名为‘佛燃能源’。”佛燃科技副总经理陈锦芳回忆道,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科创板的开板,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之集团挂牌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特别关注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表现,于是,佛燃能源开启了“能源+科技+供应链”的第三次“创业”,期望打造以燃气为基础,集石油化工产品、氢能、热能、光伏、储能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综合性能源服务提供商,佛燃科技也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佛燃能源的科技研发平台,佛燃科技自成立起就自带助推能源绿色转型的基因和使命,尤其在工业燃烧与节能减排领域,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佛山陶瓷产业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陶瓷产业一直是佛山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传统陶瓷产业是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大户,其中,传统的陶瓷生产设备窑炉温度高,生产消耗的热能主要集中于烧成和干燥工序,占企业总能耗70%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陶瓷生产过程能源利用率为40%—50%,而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在60%以上。陶瓷厂家普遍拥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要在此基础上对设备进行节能优化改造,无疑是对节能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佛山来说,如何实现陶瓷产业的绿色转型,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硬骨头”。
佛燃科技工业燃烧与节能减排负责人郭长江透露,针对这一难题,佛燃科技自2021年开始就对此进行相关布局,积极开展陶瓷行业的低碳研究,推进余热回收技术、创新燃烧技术、智能云控节能减碳等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赋能陶瓷产业能效升级和节能降碳。经过重重技术攻关,佛燃科技推出了一套低碳数字智能化热能利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控窑炉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气氛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需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方法,自动调节和优化窑炉燃烧系统、排烟系统及冷却系统的参数,实现生产区域智能化自适应调节,保持窑炉各区高效燃烧。“截至目前,佛燃科技已完成了多个传统窑炉的节能改造,验收项目的平均节能率超过8%,最高节能率达18.86%,且节能效率仍在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完成了陶瓷生产线的制造销售,打造出低碳数字智能化窑炉的行业示范线。2024年最新投产的窑炉新线项目,烧成(含干燥)能耗低至450kal/kg瓷,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佛燃科技在技术上的快速突破,陈锦芳将其归功于“母公司佛燃能源在资金、资源、人员等方面的扶持”。公司成立之初宛如初生婴儿,各方面能力尚显稚嫩,在集团的悉心“照顾”才逐步茁壮成长,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据介绍,佛燃能源曾调动集团下属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佛燃科技联合开展研发项目,以此提高其技术针对性和市场应用效果。
虽然母公司对其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在人才选拔和管理模式上,佛燃科技却选择了另一条更加市场化的道路。陈锦芳介绍 ,目前,佛燃科技拥有超过100名研发和应用推广人员,30%是从集团内部选拔出来再分配到相应研发部门的,另外70%则通过市场化方式从海内外招聘而来。同时,公司参照国内科技领军企业,采用市场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尤其对于一些高端技术人才,他们不需要遵循集团干部选拔任免的既有程序和流程,即可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入职;而且,他们对人才定期进行考核,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
解锁“卡脖子”难题让能源行业向“绿”发展
成立以来,佛燃科技不但充分发挥集团在能源行业的优势,锚定能源前沿科技持续创新,更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氢能装备制造研发、管道检测等技术攻关。
以SOFC为例,SOFC具有发电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高温余热可回收等优点,在能源利用上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与环保性。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SOFC技术已较为成熟且初步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但在我国,SOFC的发展相对较慢,市场应用还未真正启动,产业链配套发展极不成熟,企业投入研发生产需要较大的魄力与勇气,因此目前国内投入研发且实现量产SOFC的企业仍屈指可数。
作为佛燃科技SOFC项目的负责人,陈锦芳一直十分看好SOFC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在他眼里,相较于传统发电技术,SOFC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而且其模块化的设计更具灵活性,可以根据负荷需求开启相应数量的模块,尤其适用于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商业医院、酒店等有电热需求的场所。“此外,SOFC还能直接应用于用户端,省去大电网输配电环节,还可充当虚拟电厂角色,能在电力波动不稳定的条件下为电网提供调峰和稳定性支撑。”据他透露,佛燃科技日前已完成50kW SOFC系统样机的详细设计,热区与电气功能验证调试。其中,“SOFC电堆测试平台的开发”的项目已通过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评审,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佛山高新技术进步一等奖。
让陈锦芳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业界对SOFC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也开始加入SOFC产业链行列,力求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SOFC技术的本土化发展与应用。
经过近五年发展,佛燃科技的业务如今已涵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业燃烧与节能减排、管道检测、氢能装备四大领域,实现了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跨越。
目前,佛山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传统,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在陈锦芳看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制造业与节能减排技术之间有着广阔的融合空间,但如何在核心技术尤其是底层逻辑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将这些技术紧密应用于装备制造领域,使其向高科技含量的前沿方向转型已成为摆在佛燃科技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我们装备制造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而应积极向高科技含量的前沿装备制造迈进,实现从‘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的转变。”陈锦芳强调,佛燃科技将继续秉持“科技创新、绿色赋能”理念,深度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努力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求成为国内领先的能源科技型企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深耕‘专精特新’领域,开辟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独特发展之路,打造属于佛燃科技的竞争优势”。
《科技与金融》以“把握创新脉搏、挖掘创新故事、引领科技投资”为办刊宗旨,其中【创投荟】栏目,致力于挖掘国内外科技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创新故事。以创业人物、投资大咖访谈、创业项目介绍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