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采访、文|李慧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财务分析之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是近年来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在ESG投资理念以及“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新能源、高技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展现经济新动能,数字化转型加速,绿色发展转型步伐不断加快,ESG信息披露积极性显著提高。
王遥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下称“中财大绿金院”)院长,长期从事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和气候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专访中,她分别对监管层、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大主体推进ESG投资发展进行了分析,为各方共同推动ESG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Q
《科技与金融》记者
A
王遥
Q: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ESG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绿色金融的快速推进对于ESG投资在国内落地具有哪些参考意义?
A:当前,中国ESG的发展虽处于初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取得诸多成效,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现时内地虽未强制要求ESG信息披露,但证监会要求部分重点上市公司强制披露部分环境信息和治理信息,鼓励披露如公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并形成了ESG信息披露的框架雏形。
在香港,自香港交易所首次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指引》之后,ESG建设和信息披露已经成为强制性要求。在ESG投资方面,随着中国提出“双碳”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内机构投资者逐步加深了对ESG投资的价值认识并把ESG理念纳入投资决策中,基于ESG数据开发的投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主体对ESG投资的参与度也持续提高。
绿色金融为支持环境改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其对落实ESG投资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方面,ESG与绿色金融领域密切相关,绿色金融的飞速发展将促进更多金融机构通过应用ESG投资策略,提高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并发现长期投资价值标的;
另一方面,ESG作为非财务绩效指标,能够科学评判投资主体在运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可持续性。随着绿色金融服务和工具的多样化,能够激励企业通过提高ESG管理水平,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获得更多更好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Q:ESG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请问您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A: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仅包含经济诉求,而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层面需要贯彻落实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ESG可以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各要素的关系,以高效率增长和可持续增长回应新经济生态下的高质量发展,因此ESG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一方面,ESG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助力。
一是用ESG指标补齐风险管理框架,可以更有效地规避市场变动风险;
二是将ESG评估纳入投融资项目筛选,能够提高对具有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识别能力,以价值投资的视角挖掘市场机遇;
三是ESG可以助力企业从多层次全生态的角度思考,捕捉新经济环境下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动力、产业发展方向、转型机遇等,依靠ESG方法和工具逐步形成跟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入也将对ESG投资主流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监管方面,完善政策监管以推动ESG投资将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动健全、统一的ESG信息披露的指引、政策出台,并在指引中对关键指标进行细化,为企业ESG信息披露提供规范的框架,加强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约束,既可激励企业主动进行ESG信息披露,也可鼓励投资者在进行资产组合和投资决策时特别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表现等ESG信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市场方面,投资者提高ESG投资理念意识将有效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将ESG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从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贯彻ESG理念,提高ESG信息披露水平以及定期发布ESG报告,在引导资本市场向社会责任发展过渡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Q:随着ESG逐渐火热,国内许多公司仍对这一概念较为陌生,金融机构进行ESG投资和企业进行ESG管理的实际好处是什么?
A: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首先,金融机构的ESG投资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契合。
ESG投资理念可以引导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保险机构等将ESG因素纳入投资管理标准,重视支持低碳投资、绿色、环保及对社会具有正面效应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在授权决策、贷款审批、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中,将环境气候和社会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从而达到降低自身风险的目的且可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ESG投资有助于金融机构防范并且识别环境和社会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ESG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对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作出客观评价,企业通过负面筛选排除、ESG整合、影响力投资等措施,将ESG投资理念纳入自身投资决策体系,这能够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外,发展ESG投资将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水平。
随着监管部门披露要求的愈加严格,金融机构将更加重视并提高自身信息披露水平,加强与第三方独立且专业的机构合作进行披露,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可信度,深化ESG投资工作,助力破除制约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对于企业来讲,首先,ESG是企业践行责任投资与低碳投资的重要理念。
ESG可以有效综合衡量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自身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以ESG作为度量尺,有助于企业探索质量变革实践路径,进而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其次,ESG有助于企业完善内部管理。
ESG披露可以在更好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管理经营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长远来看将有助于改善企业运营和奠定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此外,ESG有助于企业更好开展融资活动。
企业关注自己ESG水平的提升以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价值投资者的青睐,融资的时候也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Q: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绿色化程度还不够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披露质量不高,导致资本市场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您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您有什么建议?
A:我认为有两大原因。
一是倒逼公司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动力有限。
从政策引导层面来看,目前监管机构尚未对上市公司全面实施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且对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和绿色融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的效益不明显且没有强制措施,导致企业披露动机不足。
从投资需求端来看,传统的投资观念使得投资者将投资重点更多放在财务指标良好的企业和项目,较少将环境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信息作为考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项。很多投资者追求短期投资回报率而非长期效益,这导致了与公司长期发展相关的可持续相关指标未被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二是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内生性不足。
一方面,上市公司缺乏ESG相关意识的培养,对环境信息的理解局限在合规层面,并且上市公司和融资项目的环境信息等ESG相关信息对企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才能显露。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缺乏开展ESG整合与良好披露的能力,在具体执行方面缺乏工具和方法,内部相关人才也有所欠缺,需进一步加强对其ESG能力建设的培养。
为此,我建议监管部门从奖惩措施与制度建设两方面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多项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
在落实鼓励性政策的同时,可以加强对更多行业的规范约束,进一步推动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例如可尽快让更多行业加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借鉴发达国家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碳税制度相结合等举措。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碳相关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例如可加强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后的信息披露要求,并逐步从鼓励过渡到强制。
Q:若推进ESG强制披露,您认为目前的相关条件成熟了吗?ESG投资各参与方分别将面临哪些问题及挑战?
A:内地目前恰逢注册制开始实行,公司的质量评估由监管机构评估变为由市场决定,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成本。因此,推进强制信息披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市场主体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所以我建议可以借鉴香港经验,从鼓励到半强制再到强制的路径实施。
其实对ESG投资参与主体而言,对ESG标准出台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是监管机构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和ESG金融产品标准,导致泛ESG基金常有“漂绿”现象发生,急迫需要统一标准的出台。
二是ESG投资者方面,投资ESG需要鉴别项目是否有“漂绿”嫌疑。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能力和投资规模限制,会面临相应的难题和挑战。随着注册制的实行,投资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会有所增加,其对融资项目会采取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后续跟踪和调查,这就需要非常完善的ESG标准和数据的支撑。
三是券商和资管机构方面,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产品创新意识。对于卖方而言,要加强对所承销债券和IPO项目ESG方面的尽职调查。对于买方而言,作为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要加强对ESG项目的识别和跟踪。
Q:提到注册制,现时国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从ESG投资角度,在您看来,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后,市场生态会发生哪些变化?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对企业在ESG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A:当前,我国ESG发展持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后,市场对ESG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会促使监管机构建立标准化的ESG基金规范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其配套设施。
首先,全面注册制实行后,主板取消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限制等要求,对企业的考察指标更加多元化。
此时,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起到重要作用,ESG正是对企业进行非财务指标判断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市场上ESG投资项目的比例会逐步提高,投资者对ESG表现良好的公司会更加青睐。
其次,新规出台以来,退市标准被重新修订,市场更偏好有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曾经能卖得上价钱的“空壳企业”会被及时出清,ESG的信息披露可以展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让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有更好的了解。市场会呈现“松进严退”的态势,让有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有更长久的良性发展。
如上所述,注册制下企业的进退交由市场决定,这就要求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有整体判断,并且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尤其是ESG相关的非财务指标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助于其筛选优质企业。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需求也会倒逼企业提高持续经营能力。
Q:全面注册制后,请问符合ESG发展理念的产业会否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青睐?上市公司应从哪些重点入手提升 ESG 可持续发展能力?
A:新能源、环保等行业本身就具有ESG属性,与ESG发展理念相融合,自然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但我想提醒一点,投资者需要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务和其ESG的实践程度保持关注,应借助第三方的ESG评级指标和评级结果对企业的实际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客观判断,而不只因为冠名新能源和环保行业就盲目产生投资意向。
首先,上市公司应该提高ESG信息披露意识。
目前我国A股信息披露仍处于鼓励而非强制阶段,上市公司的ESG披露比例还有待提升。在外部推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提高自身披露的积极性,这既有助于利益相关方增进对企业的了解,也有助于企业进行真正自我审查,提高各方面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其次,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内部的ESG知识培训。
由于目前很多公司的ESG建设都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员工对ESG了解有限,甚至感到陌生。企业不应该只把信息披露的义务看作各部门领导层面的责任,自身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让员工将ESG理念贯彻落实在每一项基础工作中。
最后,上市公司可以成立ESG工作小组,建立标准化的ESG组织体系,将ESG纳入员工考核标准。
这样既可以提高ESG披露的标准化程度,也可以为员工树立重视ESG的工作理念。既然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考量非财务指标,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也应该综合其道德风险、环保意识、对ESG的贡献程度等。通过以上这些做法,这样才能促使每位员工致力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将ESG融入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理念。
Q:关于ESG信息披露的平衡性原则,很多投资者非常希望了解公司的非财务性风险。但我们发现,很多ESG报告只提及了积极的方面,您怎么看待风险性的非财务信息呈现?
A: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ESG作为非财务指标,在评价一个企业质量的高低,以及它的长期投资价值等方面,能够与财务指标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高质量地反映企业本身的长期投资价值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
中财大绿金院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表现与企业债券违约相关性研究》也证明了企业ESG水平越高,其债券违约或降级概率越低,其债券区间收益率越高。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对ESG风险管理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给予重视。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能够揭示企业的潜在风险,这类ESG风险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绩效带来负向影响,带来直接经济损失,长期则会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品牌等无形资产,从而进一步冲击企业价值的构造,这种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是导致企业破产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向利益相关方,尤其是金融市场,展示其在ESG风险管理事务上的领导力与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这既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要因素,也是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ESG表现越来越关注的原因,更是企业进行ESG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Q:有人认为,ESG投资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如ESG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导致部分企业或金融机构出现“洗绿”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我们应如何有效识别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具备绿色属性?
A:我们不需要怀疑ESG本身的正确性,但目前我国ESG发展处于初步阶段,ESG被不法企业利用,出现“洗绿”现象确有发生。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投资人和被投资企业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企业绿色属性的识别渠道有限,且ESG信息披露尚无健全的体系,监管惩罚力度不够。
ESG之所以能够被利用,是因为其本身确实有受追捧的价值。任何新兴产业在出现初期都可能存在乱象,此时政策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否则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ESG的投资价值缩水。
截至2023年3月,中财大绿金院ESG数据库涵盖共计超过10400家公司的ESG 数据,根据不同行业特征设置特色指标,定期公开企业及基金产品的ESG评级并出具评级报告,旨在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适用我国国情的ESG评价体系。
对于公募基金,我们把全部的公募基金做了三层的打分,包含第一层(level1)基金公司,第二层(level2)基金团队,第三层(level3)底层资产的ESG评级。根据此评级结果,基金公司可以降低尽职调查成本、提高基金的公信力、保持评级可比性。
Q:对于一些业务和市值规模都比较小的公司来说,开展ESG相关工作意味着短期成本上升。您怎么看待中小企业践行ESG的必要性和意义?企业应该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回报问题?
A:从信用维度来看,市场的外部风险增加更易加剧中小企业现金流不足、资金短缺、供应链紧张、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增大,因而在融资上中小企业更易遭遇门槛提高、成本增加的问题。因此,从中小企业层面,将ESG纳入治理体系尤为重要。
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助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架构,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模式,促进公司经济转型、提高经营效率,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重视ESG治理是对企业的信用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评判指标,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为低于融资门槛而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将有效减少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壁垒,为中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工具进行投融资,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获得更低利率,通过绿色信贷获得利率优惠,通过绿色票据获得再贴现优惠,获得更多更好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导向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只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践行ESG的重要性。
因此,中小企业当务之急是重视接受ESG能力建设的指导,提高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认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建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互利互惠的新发展模式,贯彻ESG发展理念的同时,应加强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主动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向投资人传递有效价值信息、提供价值判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需抓住绿色金融发展机遇,拓宽绿色资金渠道,在我国“双碳”目标落实背景之下,借助绿色金融对绿色项目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撑,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类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撬动资本的杠杆,广泛吸纳资金,形成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困境,这既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推动企业长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Q: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ESG投资将呈现怎样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A:ESG在中国的主流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日后,我国的监管部门、企业与投资者将越来越重视ESG信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我国将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兼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这将有利于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披露ESG信息并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报告,而是证明企业践行ESG后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并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可持续的。未来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数量及质量将会显著提升。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将对上市公司ESG报告中更多细节内容进行完善,企业所披露的ESG信息将更加规范,进而支持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当上市公司自身更加注重ESG及可持续发展,就会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持续关注和监测ESG表现,对于最终呈现的ESG报告的质量有所把控。
另一方面,随着ESG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资产管理机构ESG投资意愿将逐步增强,开展ESG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将逐步增加,我国ESG投资实践将不断发展完善,并将呈现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责任投资方式不断创新,ESG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在今后推进ESG投资的过程中,各资管机构将进一步创新责任投资方式,同时加强ESG相关数据获取、处理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丰富各种类型的ESG投资产品。
二是投资流程进一步完善,ESG投资理念贯穿投资全过程。在未来,资管机构在进行ESG投资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投资流程,将投前、投中和投后管理的各个环节纳入ESG投资理念,保证ESG投资理念切实落地并发挥实效。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3年3月刊
已正式发售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
订购本刊
往期回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