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16      作者:肖劲松  
分享:
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和先导,已被世界各国和大型跨国企业确立为面向未来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是发展重点,这表明新材料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且还是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应如何定位、重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均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和先导,已被世界各国和大型跨国企业确立为面向未来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粤港澳大湾区涵盖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9个地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地区不仅经济总量高,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是发展重点,这表明新材料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且还是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应如何定位、重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均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开创产业发展新思路

 

高瞻远瞩,瞄准前沿。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紧紧把握全球新材料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提高技术和产业预见能力,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超前布局超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液态金属、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整合全球新材料产业高端要素资源,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和发展先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我国南方新材料创新应用基地、全球新材料创新应用高地、世界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紧贴需求,重点突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地区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改善、重点工程建设及国际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精准医疗、高效储能和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才、市场、资本和机制体制等优势,依靠创新和金融的融合,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研究,打造新材料创新应用引领示范区。

创新引领,自主可控。加快创新资源整合、汇聚,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储备,确保核心关键材料、器件和专用装备的自主可控。在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国内物流、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资源整合,培育自主可控的全供应链体系,预防在产业环节上和供应链体系上受制于人或被“卡脖子”,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建立中国版“劳恩霍夫研究院”,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区域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新材料协同创新,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应用评价服务、数据服务、总部经济,为珠三角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新材料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建设提供专业服务和保障,打造全球新材料创新资源聚集地。加快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新材料应用市场。

 

二、凝心聚力攻重点

 

前沿新兴材料。发展金属粉末材料、高分子粉末材料、光敏树脂等增材制造材料,满足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工业产品设计等领域增材制造要求。开展纳米材料在信息电子、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生物医用、节能环保和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材料,以及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等新产品。开发基于仿生技术设计的重大疾病快速精准诊断、组织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以及智能通信及探测、环境自适应、自主健康监测等超材料集成应用技术及产品。

 

关键战略材料。结合大湾区在基因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优势,构建优质医疗服务体系需求,加快发展骨(软骨)组织病损、创伤、角膜等修复材料与心血管系统用医学材料。电子信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物联、新一代移动通信、无人驾驶在大湾区的实验应用和推广普及,培育壮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满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要求,有序发展高容量储氢材料、新型电池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以及高效生物催化剂和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发展平台和专用装备。搭建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研发平台开放式共享、研发项目产业化导向为定位,建立新材料联合创新发展研究院,承载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公共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产业加速等功能。加快建设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托研究院和大科学装置,整合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造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级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生物医学材料创新中心、能源材料创新中心和测试评价区域中心。搭建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供需对接、数据咨询研究等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并搭建电子信息材料行业评价平台,开展新材料的应用评价。发挥区域先进制造业优势,发展新材料专用装备。

 

新材料创新服务。推动集成化信息平台下的“材料基因工程”建设,开展材料基因数据库、集成计算与软件开发、高通量材料制备与表征、服役与失效机理,变革新材料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方式,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新功能。建立新材料图书馆,依托数据服务构建新材料库和全球材料专家网络,为建筑、时装、日化产品、包装、景观、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等不同创意领域提供顶级材料以及材料解决方案。开展新材料智能制造、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先进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发展新材料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业态模式。

 

三、几点建议

 

加快体制机制。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州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区域部门会商、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协调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与国家、粤港澳三地地区在科技、财税、金融、商贸等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湾区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沟通衔接,推进新材料产业联盟、平台和创新工程建设,开展新材料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成立粤港澳新材料发展咨询组,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强化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争取科技部在自然科学基金中新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基金项目,前瞻布局国家新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争取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可给予大湾区倾斜。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新材料应用示范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测试评价、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将大湾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积极对接国开行新材料项目、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新材料产业信贷资金。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大湾区的新材料险种,完善落实新产品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及保险补贴政策。适时设立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培育“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联盟、金属材料产业联盟、广东新材料产业协会、深圳新材料协会等行业协会、联盟,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强化智力保障。支持建设新材料综合测试和评价中心,推动珠三角和港、澳科研院所、企业的新材料创新资源的融合,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国内顶级新材料相关单位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机构,规划“双一流高校”在大湾区建设分校或研究院,设立新材料相关专业。借鉴西湖大学建设经验,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新材料领域诺奖级专家团队、全球知名的专业化服务和大平台运营团队,打造与国际化接轨的创新环境,集聚国际创新资源。选定优秀年轻创新人才,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

 

强化区域联动。加强粤港澳三地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和服务等区域联动,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同时,要加强与国内资源地区、新材料集聚区以及国外资源、市场的联动,积极融入全球新材料产业供应链体系、产品市场,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加强大湾区与珠三角、华南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协同创新,做好湾区原始创新、研发转化与周边规模化生产、应用示范之间的衔接,构建体制、机制、政策、市场、技术等多位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实行协同规划、统筹联动,促进新材料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应用。加快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香港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中心、香港科学园等重大新材料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突出产业支撑和载体建设。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