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以育种技术攻坚保障水产供给稳定

发布时间:2024-11-0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为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采写|谢邦彦

编校|吴政希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优良的种苗是发展水产养殖产业、保障粮食安全、建设“蓝色粮仓”的关键保障。自2002年投入运营以来,863基地以人工选育等手段,专注于开展以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为代表的多种海淡水养殖品种的种苗改良研究,有效提升了水产品的产量、质量、抗性及环境适应性,为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农业农村部《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咸淡水总产量超22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量超142万吨,占海水养殖虾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0%。但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出肉率高且广受欢迎的南美白对虾,它作为“舶来品”引进到国内养殖的历史也不过20多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南美白对虾的消费高度依赖于从国外进口。

引进初期,南美白对虾在养殖中面临容易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并暴发性死亡的核心难题,育种难度极大。据了解,WSSV是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性最大的病毒之一,曾一度导致全球养殖对虾产量腰斩,造成了可比数百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为降低南美白对虾供给的不确定性、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我国积极推进培育12个南美白对虾品种。2002年,科技部在湛江落子建设863基地。863基地由广东恒兴投资建设,与多所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鲳鱼和军曹鱼等种苗的研究。

其中,“中兴1号”南美白对虾研究项目以解决对虾白斑综合征(WSS)为目标。2002年,863基地与中山大学合作,以从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为基础群体,以抗WSSV为目标性状,连续进行了多代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

所谓“万事开头难”,彼时,南美白对虾相关育种技术在国内还处于空白。863基地与中山大学迎难而上,以遗传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为基础,根据南美白对虾的繁殖习性和发育的特点,开发了专门的家系构建和保种技术,并针对对虾感染WSS的死亡规律,开发了专门的家系抗病性状评价方法,包括荧光染料标记混养、投喂攻毒和注射攻毒、抗病指数的设计和计算等。“这是一次从无到有地建立和完善一套对虾抗病育种技术体系的过程。该技术不仅可用于抗WSSV良种的选育,也为后续其他抗病良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863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兴1号”南美白对虾

最终,项目于2008年获得了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系,并于2010年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中兴1号”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抗病能力显著,与未经选育的南美白对虾群体相比,抗病评价指数提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

“中兴1号”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悉,863基地生态场于2024年6月完成全面升级后投产,在接近2个月内向全国各地养殖户销售超过5亿尾虾苗。

在“中兴1号”的基础上,863基地与中山大学深化合作,于2015年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了具有抗副溶血弧菌(Vp.AHPND)特性的抗病新品系“中兴2号”。目前,新品种已公示,面世在即。

除南美白对虾之外,863基地多年来坚持育种技术攻坚,包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联合推出“中恒1号”红罗非鱼,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群体相比,5月龄体重提高20.1%;与多家湛江科研单位携手探索硇洲族大黄鱼的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目前两个月的养殖成活率超过70%,累计培育苗种超过10万尾。

围绕“中兴1号”及后续新品系,863基地建设单位——广东恒兴发挥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建设恒兴对虾“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其中,以863基地为核心种虾生产基地,在广东、福建、河北、山东、天津等主要养殖区域设立自有或合作虾苗场,打造“中兴1号”虾苗供应市场,生产效果优良,每尾种虾的幼体单产可达25-35万单位。“中兴1号”虾苗的土塘精养、鱼虾混养塘、大水面虾塘和盐田生态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年推广种虾超过8万对,养殖成功率达80%以上。恒兴还与各地子公司开展“苗料药联动”,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动保、养殖模式的全套方案,大力推动良种的落地和产业化。

863基地相关负责人认为,唯有从种源这一根本上着手,才能更好地保障水产品的稳定供给,夯实“蓝色粮仓”。为此,863基地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专注提升自主研发创新生产能力,积极承担参加国家和地方科研开发项目。同时积极以“外引内培”等手段,与国内领先的水产种业科研单位合作共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共同为解决水产养殖“卡脖子”问题贡献科技力量。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