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策略分享——专访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

发布时间:2024-05-1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科技与金融》邀请了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先生进行分享,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深入探讨当前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他特别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向好趋势持续巩固,2024年科企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黄寅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

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

文|吴政希 采编丨李佳琪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把握机遇,成为了市场主体的聚焦之处;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需要健康金融生态与利好政策的多重加持。

为此,《科技与金融》邀请了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先生进行分享,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深入探讨当前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他特别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向好趋势持续巩固,2024年科企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谈及科企融资,黄寅认为,我国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多资金被释放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科技行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有望激发投资信心与热情。他也建议,面对新形势,科技企业不妨“调整优先级”,考虑多种融资渠道。“拟IPO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企业中短期发展计划,关注并购重组机遇,并适时寻求境内外上 市的窗口。”

Q :《科技与金融》记者

A :黄寅

Q :您如何评价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生态?

A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以及最具金融业优势的区域之一,金融赋能创新生态链的成效明显。我们认为大湾区的金融生态具备了以下三方面优势:

金融机构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些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为创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源。

金融市场活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金融市场也在积极推动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金融科技发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支付、征信、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香港、深圳和广州作为大湾区内的三大中心城市,其金融创新能力强劲,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此外,澳洲会计师公会在今年初进行的调研亦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所在的企业将在未来三年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拓展自身业务。

这些城市吸引外资和资本集聚的能力,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运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金融监管协调、跨境金融及数据风险防范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Q :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您有哪些观察与建议?

A :我们观察到,“用市场育动能”是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及的一个核心理念。这意味着广东省将通过更加开放和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企业和创新主体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这一理念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动力,进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次,这也意味着广东省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此外,预期广东还将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2月,广东省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即“科金15条”,意见聚焦广东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把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十分符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活跃的经济特征。

为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效,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以多种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如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以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此外,应该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金融科技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第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合作。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例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跨境资金流动;广州、深圳加强与香港的对接,积极吸引国际资本,着眼全球,寻找国际投资机会,全面提升大湾区风投与创投网络的全球影响力。

第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科创金融生态,需要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应该多措并举吸引包括注册会计师等在内的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共同加入大湾区金融生态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配套人才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持续深化

Q :您提及深化区内金融合作,请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发展做进一步解读。

A :自2022年至2024年初,中央在两年内接连出台了4个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政策文件,均强调了政府对于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重视和支持,并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和协同发展,在新的机遇下帮助大湾区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已从早期的机构互设、人才互动,逐步向金融机制衔接、市场对接、业务融合、监管合作等深层次合作迈进。202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了“三联通、三便利”六项深化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的政策措施,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出5年以来,对跨境金融发展的又一个“加速器”。“六项措施”除了继续完善现有的“跨境理财通”机制以外,还包括进一步开放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回购业务,在大湾区实施港澳居民购房支付便利化政策,扩大深港跨境征信合作试点范围,以及深化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等内容。

作为大湾区金融市场开放的重大里程碑之一,“跨境理财通”2.0版本也于近期正式启动。数据显示,仅2023年11月,大湾区内地城市就新增3859人参与“南向通”,这充分彰显了投资者的参与意愿。相较于1.0版本,跨境理财通2.0对投资者准入、单个投资者额度、投资产品范围、跨境宣传销售安排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大湾区居民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和跨境理财需求,为大湾区跨境金融的便捷、高效运行再添新动力。

此外,绿色金融等创新金融也是当前的热点。各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推动了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环保项目的发展。目前,受限于绿色金融的较高标准,小微主体的绿色行为相应认证需满足一定条件,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绿色贷款的比例不高,但随着大湾区各产业的绿色转型,相信香港与内地在创新金融合作方面将有广阔前景。

科技企业应挖掘可持续发展路径

Q :您如何分析2024年科技企业的发展机遇?您曾建议科技企业关注投资并购,这对科企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A :近期,安永发布了《2024年全球科技企业十大机遇》研究报告,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向好趋势持续巩固,科技企业发展前景将持续向好。

2023年初,行业估值受综合因素影响,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降本措施来支撑利润率,但同时也将资金释放到新技术的投资中,期望推动未来的增长。当前,科技企业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是众多技术中最具潜力的,其将赋能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应用于包括供应链、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新业务开发等几乎所有的运营环节。通过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策略,科技企业极大地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投资并购机遇,挖掘可持续发展路径。例如,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交易和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来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以往经验表明,收购和交易有助于加快发展。考虑到交易的潜在需求以及监管方面的风险,因此在人工智能领域扩张的理想方法是结合使用中小型收购、公司投资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三种方式。收购将帮助企业快速获取知识产权以及开发新业务所需的人才和技能。公司投资将有助于在新技术领域进行长期投资,为未来绘制相对清晰的发展路径。合作伙伴关系将提供数据集、服务和市场等资源,帮助科技企业抓住新的机遇。

另外,科技企业可以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数据中心的能效。目前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许多科技企业已确立碳排放目标,并重点关注了一些获益途径,包括减少排放、回收利用、使用可持续能源等。

在预算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进一步考虑多个事项的优先级。科技企业今年应重点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截至目前,由于数字化转型、社交媒体使用率上升、训练大语言模型等因素,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电力消耗的逐渐增大。我们建议科技企业应加紧投资或与能源设备供应商合作,推动数据中心节能,这有助于降低远期能源危机的影响,并在短期内降低数字服务的成本。

Q :您对2024年中国IPO市场有何评价?请给拟IPO的科技企业一些建议。

A :就中国内地而言,随着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我们预计在一段时间内,IPO仍将保持收紧态势。政策扶持将向符合国家战略的“硬科技”倾斜,行业集聚效应增强。另外,内地也将保持更严格、透明、审慎的发行上市监管。中国证监会严格把关IPO准入关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并发展壮大金融市场。

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对板块属性保持较高要求,企业合规要求有所提高,如涉及诉讼、处罚等问题,将对企业上市造成更大负面影响。我们留意到,北交所在各项改革和配套措施的支持下,保持了一定活跃度,有望承接更多科技类企业上市。

面对新形势,特别是现阶段的IPO节奏阶段性收紧,拟IPO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企业中短期发展计划,关注并购重组机遇,并适时寻求境内外上市的窗口。

首先,对于高增长的科技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其中短期企业发展计划,把控融资节奏,理性融资、股债平衡,避免股权过多稀释。如果可用剩余资本较少,企业应采取更周到、更有计划的方式实现增长,例如考虑押后需要重大资金的项目、重新分配市场推广和研发费用的使用,以避免高速成长带来的现金流危机。如果企业现阶段必须要筹集新的资金,企业家可以考虑北交所,并做好小额多轮融资的准备,不追求大额度、高估值。企业要更多考虑引入战略投资,以及与产业基金等长期资本的合作。

其次,伴随IPO的放缓,我们也建议企业将并购重组等融资方式纳入考虑范围。市场预期,监管部门下一步将提高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估值问题包容性,还将优化审核程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以及丰富重组途径,以此活跃资本市场。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下,我国产生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和“硬科技”的企业,但体量普遍不大,通过并购做大做强必然是产业大趋势,也符合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惯例。

最后,拟上市科企也可寻求境外上市融资机会。为了吸引优秀的医药企业和特专科技企业,港交所设置了专门的18A(生物科技公司)和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章节,允许满足条件的未商业化公司,即还未盈利或还未有收入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相关支持力度颇大。另外,港交所GEM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创业板)改革也为规模较小的高增长企业提供了赴港上市渠道。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4年4月刊

已正式发售

欢迎订阅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