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
常务副会长
采编 | 周会霞 校对|吴政希
图|由作者提供
2023年11月,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发布了《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广东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当年获风险投资额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规模、广东质量”在全国形成影响。在《报告》发布后的一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常务副会长何静接受了《科技与金融》的采访。
其间,她提到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诸多内生优势,认为孵化器是推动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未来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她也坦言,经过30多年发展,孵化器已经到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口”,“随着入孵企业数量减少,孵化器也将逐渐告别以‘毕业企业数量’作为绩效衡量标准的时代,届时,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或可以作为园区的‘高成长型企业’不断反哺新入孵企业,使得园区形成循环发展的生态圈”。
Q:《科技与金融》记者
A: 何静
Q:您如何评价2023年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发展?
A: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应该是“艰难前行”。从2020年到现在,不仅广东,全国的孵化器都出现了好几波企业退租潮,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则是受国际局势不稳定、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家对创业这件事变得异常谨慎。
如果将孵化器比作幼儿园,初创企业则如同“新生儿”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孵化器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去挖掘、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初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孵化器必须深度思考与谋划的方向。
Q:您如何理解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
A: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内涵一样,我认为孵化器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全球产业结构、价值链体系加速重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孵化器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集地,在新时期应该成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根据地,促进创新资源融通共享。
接下来,我认为孵化器要重点在两方面发力,一是不断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优质企业的培育作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二是持续提高优质企业获取各类创新服务资源的便利性与精准度。
Q:对于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孵化器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A:孵化器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连接科技成果和市场转化的重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孵化器一定要紧扣成果转化这一目标。
从服务方面来说,孵化器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创业咨询、培训、金融服务等方式,帮助创新创业者实现成果转化。现阶段大部分孵化器的服务依然停留在提供场所和基础服务上,严重滞后于在孵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无法满足高成长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和融资需求。所以,孵化器要通过不断扩大“朋友圈”,增强其创新要素吸纳能力、资源融通协调能力,解决企业融通创新存在的断点和堵点。
与此同时,孵化器还需不断将产业资源导入到孵化体系里面来,从产业维度上真正帮助在孵企业,尤其是帮助高成长型企业拿到订单。关于在这一点,很多由龙头企业成立的孵化器都做得很不错。
Q:目前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推动的“产业加速营”是否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A: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仅仅依靠孵化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协同。我们在调研企业的时候发现,很多龙头企业对前瞻性的技术和研发团队具有很强的需求,但这块的信息往往并未在市场流通,也就是说需求方和供给方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
我们可以将孵化器扮演的角色类比为租房平台,企业作为客源需要订单和资金;投资人、订单需求方作为房源有资源,孵化器就是一个平台,要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目前产业加速营的工作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着力,目的是帮助孵化器将优势项目推荐、龙头企业、专家导师等资源链接,从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Q:对于孵化器遇到的科技金融难题,您有什么建议?
A:目前在孵企业由于缺少资产、商业模式尚未跑通,无论孵化器怎么努力帮扶,也很难助其获得传统银行或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要扭转这种局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政府要加大孵化基金设立与投融资情况的考核力度,对面向在孵企业的创业投资加大风险补偿力度。第二,目前许多孵化器因为在孵企业的质量问题,难以调动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的服务积极性,有部分原因是孵化器是等着投资人自己上门,这种心态一定要转变。
我建议每个创业孵化载体至少要有一个专业人士围绕企业发展的金融难题和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要做好服务的精准化,不能只求活动规模、体量,而更应求服务成效。对于有专业背景的孵化器载体,还可以自己组织基金也更利于吸引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孵化器,而是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大孵化器”,应提升各类细分赛道的金融资本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力度,重点引导创投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Q: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孵化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做一些改变,对此您怎么看?
A:在改变孵化绩效评价体系之前,我建议首先要从《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入手。目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从国家层面着手制定,对孵化器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引导作用。但不可否认,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一套《管理办法》无法满足每个业内企业的发展需求。
比如,按照目前《管理办法》的来测算,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的平均孵化周期过短,尤其是对于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类企业,6、7年要从零跑出来,并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这并不符合企业成长发展规律。
另外,我认为不应该将“毕业数量”作为衡量孵化器发展评价标准。以前“毕业”是为了“腾笼换鸟”,给新企业腾位置,但这几年很多孵化器面临的是入驻率不足,而不是过剩的问题,且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任何阶段的企业都需要扶持,并不存在“毕业”一说。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当在孵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孵化器无需强制将其迁出,而是要借用他们的资源去“反哺”园区的其他企业,建立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生态系统。
Q:今年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您觉得哪些方面值得广东省借鉴?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A:首先,政府重视这块广东省可以借鉴。前几年高速发展期,我们的孵化器的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管理规范、行业诚信上下功夫,但不能因此“因噎废食”。这次上海市的重磅举措就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跳出了原来孵化器的认定评价框架,还有很多兄弟省市的做法都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安徽省的孵化从业人员培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安徽省相关地市,甚至二级地市的科技干部,其中不乏科技局局长、副局长。用他们的话来说,干部要深度学习,要从根本上理解这个行业,才能更好地干好这项事业。所以,孵化器要发展,政府首先要带头重视。
其次,要大力发展专业类孵化器。上海这次提到,要充分发挥专业孵化人才、科技领军企业、知名高校院所、顶尖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的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相比广撒网的孵化模式,垂直化的专业孵化器具有更明显的产业优势。在行业资源、人脉资源、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上会比综合型的孵化器更高。在创业经验的输出上,专业孵化器也更容易聚焦,配备具有行业经验的孵化器管理人才和导师队伍。如果把孵化器比作教练,当你培育的既有田径运动员,也有乒乓球运动员时,你是无法给他们赋能的,所谓赋能,一定要你自己足够专业,才能给别人叠加能力。
最后,要重点扶持标杆孵化器。上海说,要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这里的“20家”就是其中的标杆。与传统孵化器相比,标杆孵化器无论在技术、人才、融资,还是市场资源对接上,都能够为企业提供更高能级的服务。目前广东省有106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22家,占比20.8%,这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孵化器,如何充分调动这部分孵化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