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水产硕士田淑娴:农民和科学家一样重要

发布时间:2023-08-29      作者:编辑部  
分享:
返乡创业追寻梦想。


文|何静怡 采编|周会霞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我是田淑娴,我要改变世界对中国农民的印象。农民和科学家一样重要。”今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田淑娴把回乡6年观察所得带到了全国两会,提出了关于提升耕地地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事实上,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田淑娴就曾在家乡湖北省赤壁市引起过一场轰动。2017年,因为硕士回乡务农,她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热议的话题。“我是铁了心当农民。”田淑娴笑称,“读书也是为了更好地务农”。

“小时候,我们家养了一批小鸭苗,已经到翅膀长羽毛、快要下蛋的阶段,一场大雨把田里的农药冲散,鸭子误食农药后全死了。”回忆起往事,田淑娴依然有点惋惜,“如果当时有先进的农业管理系统,就不会遭受这么大损失。”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科技务农”的种子就埋进了她的心里。

高中填志愿那年,田淑娴的目标只有一个:读一个对养殖业有帮助的专业。为此,她在本科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并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攻读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有一次我去浙江海洋学院的研究室,看到一个大白桶里装着淡绿色的海藻,工作人员说是生物饵料。当时我很惊讶,后来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这些小球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很多鱼类优质的,也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饵料。”

田淑娴说,那时候的她就像一块海绵,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汲取力量。

毕业前夕,田淑娴本计划回家创业,甚至还为此还写了一份创业计划书。“当时我们那里有一些失败的案例,父母就比较反对,他们希望我能先工作两年再考虑返乡的事。毕竟做农业太难了,尤其是一个女孩子。” 田淑娴说,当时的她对城市也充满了好奇,在父母的建议下,她将回乡梦暂时搁置,转而在杭州一家互联网企业做起了平台运营。

田淑娴对农村的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在杭州那两年,她经常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敲击键盘的空隙,她也时常忆及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每当工作中接触到农业项目时,她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一下子变得干劲十足。这愈发坚定了她回乡的决心。

“如果能把大学学习累积的知识用于实践,是可以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抱着这种心态,田淑娴在2017年选择了回乡。

或许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田淑娴坦言,父母虽然支持她的决定,但她仍能感觉到家人的失落与担忧。

乡亲们更是充满惊讶与不解,议论她这样是放弃大好前程。只有她自己知道,回到农村才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

回乡的第一年,田淑娴就召集8名种养殖大户共同成立合作社。作为村里的“新”农人,田淑娴经常虚心与他们交流经验。在她看来,一方面,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传承下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另一方面,专业出身的她也并不“迷信”这些经验,甚至许多推陈出新的做法让老农户都赞叹不已。

以生石灰的使用为例,在小龙虾养殖的过程中,农户们长期视生石灰为万能药,消毒、补钙、杀菌……只要养殖过程出现问题,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这引起当时还是养殖新人的田淑娴思考:“为什么要用生石灰?”

为了弄懂其中的缘由,田淑娴翻起了各种相关书籍,了解到生石灰跟水反应,会放出热量并生成强碱物质氢氧化钙,能迅速提高水体的pH值(注:即“酸碱值”,通常以0—14的数字显示。常温下,7为中性,低于7属酸性,高于7属碱性)。在清塘时使用生石灰,确实可以起到消灭病菌、增加池塘钙含量的作用。

“在夏天使用生石灰,对小龙虾养殖来说却会适得其反。”田淑娴回忆道,有一次,查塘的她突然发现养殖的小龙虾出现了状况——虾体正常,虾壳、底板也健康,却行动缓慢、没有力气,“像生病了一样。”她立即测量水体氨氮、pH值等指标,发现其他数值都正常,唯独pH值偏高。“当时没有用生石灰,水体的碱性从何而来?”联想到读研时提到的水环境,田淑娴怀疑是藻类光合作用所致。后来对水体的化验证实了她的猜想。

她解释,夏天阳光强烈,水中蓝藻容易爆发,池塘溶氧度已接近饱和,加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消耗水里的二氧化碳,导致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加,氢离子浓度减少,pH值上升。“养殖的水体一般是中性到弱碱性,pH值在6—8之间,若pH值上升到9,小龙虾就容易受不了。”

2020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超级新农人》节目中,田淑娴还凭借多年对水质的研究和改造经验,向观众展示了“辨水神技”。她用肉眼观察辨别出了不同水质的溶解氧含量,且在100杯取自不同水体的水样中一次就找出自家虾池用水,整个过程仅用时3分钟。

创业之路从不平坦,田淑娴也不例外。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物流不畅、消费疲软,整个养殖业都进入了价格低谷,不少养殖户因此破产。

“当时我们这边很多鸭子养殖户都亏损了,不少农户撑不下去,直接卖掉鸭子后就不再养。”

纵使损失惨重,田淑娴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她看来,做养殖业不能因为一次损失就放弃。“我把损失当成是学费,既然学费都交了,那就要走下去。”正是这份不服输的信念,田淑娴的养殖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效益也跟着得到了提升。

根据早前养殖小龙虾的经验以及所学的生物知识,2020年底,田淑娴通过现代农业微生物技术调节水质,设计出“菌—藻—稻—虾—鸭”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田地的用途被分成了两部分,上半年用于精养小龙虾,下半年则实行“稻鸭共育”,让秧苗和鸭苗一起长大,鸭子在田里除草除虫,鸭粪作有机肥改良土壤,年底再种上伊乐藻,又开始养殖小龙虾,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生物饵料的使用。”田淑娴解释道,读研时学习的单细胞淡水藻类给了她很大启发,回乡后,她立即建立了实验室,尝试培养小球藻、酵母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用于水产的健康养殖。“这些菌种和藻种,不仅能调节水质,还能作为小龙虾的生物饵料。‘虾—稻—鸭’的复合种养模式,一方面能让小龙虾在菌藻共生、无抗生素的水体环境中生长,另一方面能让鸭子养殖与水稻种植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经过两年试验,这一种养模式已基本成熟。田淑娴透露,现在小龙虾养殖的饵料系数最低能达到1.0,即1斤饲料能养出1斤虾,比普通养殖减少了0.3—0.4,鸭苗的成活率也达到了95%。按照大宗农产品行情估算,依托该模式的亩产经济收益已达到6900元。

回乡六年,田淑娴用生物技术知识革新了家乡的养殖产业,成为乡亲眼里的“专家”。然而,她首创的“菌—藻—虾—稻—鸭”复合种养模式虽得到不少同行认可,但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却因养殖流程过于复杂,难以真正推广起来。

“比如生物饵料的培育,这种技术门槛相对比较高,适用性对他们来说就变低了。”考虑到给农户集中培训不现实,田淑娴想到了技术托管模式。“我们已经建立了实验室,可以生产大量优质的活性菌种和藻种。从成本角度看,每天生产100升与生产1000升的菌液和藻液其实是差不多的,加上我们可以使用无人机植保,这样既能帮助农户进行技术管理,又能减低他们的成本。”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地处丘陵、山地,田淑娴所在的安丰村及其周边地区面临着“无好农机可用”的困境。一旦技术托管模式正式运营,势必将对农技装备提出要求。田淑娴坦言,现在市面上的农机装备多是大型的,适合她们的小型农机国内还比较缺乏。

《农民日报》也曾发文称,目前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但适用于小地块、大坡度的国产丘陵山区专用农机设备尚处于空白。近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也多次提出,要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

一路走来,这位“科班出身”的新农人称,创业之初父母“预告”的困难自己已经全部经历了一遍,但所幸凭借着政府、家人的帮助和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慢慢走了过来。谈及未来发展,田淑娴心中早已规划好蓝图。“以前主要以生产为主,今年会把重心放在产品开发上。”她跟记者说,互联网的工作经历给了她清晰的发展路径。

“我按照这个路径一步步地做,之前是搭建基地、生产优质产品,现在是布局品牌运营,通过直播、视频、推文等渠道推销我们的产品。”

从城市工作到回乡务农,田淑娴心中那团振兴农业的火始终在熊熊燃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她一样,用科技“武装”农业,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家乡沃土。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