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粤科欣发邓耀欣:长余辉发光陶瓷,进军道路建设工程

发布时间:2022-05-30      作者:编辑部  
分享:
让陶瓷发出“科技之光”。

邓耀

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东粤科欣发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采访|李慧 文|何静怡

责任编辑|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陶瓷瓶,经过阳光照射后,在晚上,不仅能持续发光,还能透过瓶上的植物干花把香气散发到室内,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款会发光、能散发香气的陶瓷瓶是广东粤科欣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粤科欣发”)的自主研发产品——熏香系列发光复合窑变釉陶瓷。该产品自2020年推向市场后,已销售出30多万套,更获得2020年梅州市“叶剑英基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那么,传统手工密集型的陶瓷行业是如何与先进的稀土发光材料“一拍即合”呢?今期,《科技与金融》专访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科欣发总经理邓耀欣,介绍传统陶瓷如何结合和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打造的发光陶瓷系列,迎来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

发光陶瓷

走进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各式各样在发光陶瓷产品在漆黑的展厅中闪耀着光芒,尤其是“科技之光,点亮未来”八个字,更令人过目不忘。

据邓耀欣介绍,稀土蓄光发光材料,俗称夜光粉、发光粉、长余辉发光材料等,因其具有极强的吸光—蓄光—发光能力,通过吸收紫外线光或可见光,便能使光能转化后储存在晶格中,在暗处又可将能量转化为光能而发光,可用于制作自发光安全标识牌、自发光道钉、发光陶瓷门牌、发光跑道等。

其中,由粤科欣发生产的长余辉自发光道钉具有自发光功能和反光功能,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具有造价低,耐用的特点,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安全道路设施、应急救援器材、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

“公司在去年还研发了一系列发光陶瓷工艺品,包括发光陶瓷茶具、发光陶瓷香薰瓶等,其中香薰系列复合发光窑变釉陶瓷已进行科技成果登记,更填补了国内空白。”邓耀欣对记者说。

这些发光陶瓷产品的背后,是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下称“省稀有金属所”)、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梅州产研院”)、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省稀有金属所发光核心团队多方合力的成果。

2018年,邓耀欣了解到省稀有金属所进行机构改革,其中试车间需要从所中分离出来。同时省稀有金属所也正在调研,寻找所内的研发产品稀土发光材料的合作伙伴。“大埔县矿产资源丰富,并拥有充足的电力和人力资源,而稀土发光材料则非常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品。如果能把稀有发光材料与陶瓷产品结合,定能产生新的产品线。”

想到这儿,邓耀欣第一时间邀请了省稀有金属所的领导和专家到公司实地考察。经过多次洽谈,项目最终成功落地。2019年11月,他带领广东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与省稀有金属所、梅州产研院以及省稀有金属所技术核心团队成功组建了粤科欣发。

可惜,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转型的喜悦,粤科欣发就面临重大挑战。原计划在2020年1月1日开始正式运营的公司因新冠疫情必须停工停产,导致订单延期面临取消,企业陷入无货可发的困境。其后,疫情在欧美地区快速蔓延,导致供应链中断。因为出口渠道不畅,粤科欣发只能转为内销,但在国内电商平台的销量依然不容乐观。

面对重重困难,邓耀欣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带领企业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和省稀有金属所各自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并引入先进材料及技术工艺,开发出高性能稀土蓄光发光材料系列产品。

邓耀欣更继续前行,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最终研制出在组分设计和制备工艺等方面均具有创新性的稀土长余辉发光复合陶瓷。该类陶瓷产品不仅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立短短一年,粤科欣发已完成200吨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建设投产,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实验室,开发出近10种发光材料产品。

耳濡目染

粤科欣发位于的广东梅州大埔县。该地已有700多年陶瓷生产历史,是中国“四大瓷都”之一。邓耀欣正是出生于大埔陶瓷的主要产区桃源镇,家族几代人一直从事制陶业。在耳闻目染之下,他在高中毕业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家族企业的工作中。

“我们镇当时只有陶瓷产业,爷爷在陶瓷厂做工人,所以我在很小时候,就知道陶瓷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也渐渐喜欢上陶瓷。后来爸爸做陶瓷(产品的)经销商,我在高中毕业后,跟着学做陶瓷出口贸易。直到1995年,自己积累了‘第一桶金’后,成立了一家小型陶瓷厂。”

邓耀欣说,那时候他们带着陶瓷参加广交会,因为拿不到正规摊位,只能在酒店外围摆摊推销。就这样,他们一步一步地把工厂做大做强。

2002年,邓耀欣把陶瓷厂发展为从原材料到制作、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工艺陶 瓷专业生产企业,产品畅销欧美市场。然而,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给当时单靠出口贸易的陶瓷企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于是,邓耀欣带着危机感和进取心,尝试寻找新项目,拓展新空间。“陶瓷是手工密集型行业,一直迫切需要转型,和省稀有金属所的发光技术结合后,有了新的产品线,一拍即合。”邓耀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邓耀欣的带领下,粤科欣发的年销售额从2020年的47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00多万。“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东省科学院、梅州市科技局、大埔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邓耀欣感叹道,“省稀有金属所的专利技术和人才,而这正是我们缺乏的。

公司成立后,梅州产研院和省稀有金属所的稀有发光材料技术核心团队的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的形式持有股权,并派出一名高级工程师担任总经理,负责日常生产管理,让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随时解决公司产品

遇到的技术难题。”

邓耀欣认为,“政府、企业与人才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前景;没有人才的推动,就没有企业的进步;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政府的财政来源;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会受限制;没有强大的对手,就没有永葆奋斗精神的企业。”

对接资本

一直以来,研发与市场之间的壁垒难以打通,产品研发规模化后,研发速度减慢、研发效率下降等因素长期困扰着企业。

因此,邓耀欣表示,“梅州产研院的‘知识产权+现金入股’的创新方式,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与企业主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也让四大股东利益捆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效激活企业乃至梅州当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动力。”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虽然目前国家已出台出台多项举措,如推动银行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等,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亟需多方合力去破解。

“技术与资本的对接一直都很困难,由于没有实物抵押,银行不放贷,这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尤其像我们这类山区小型企业。”邓耀欣坦言,“现在国家为了鼓励实体企业更新换代,提供有20%至30%的补偿,以让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这个举措很好。但要求企业新设备的投资额要达到400万才能备案,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小微企业难以一下子就投资几百万的设备,如果能把这个门槛适当降低就更合理了。”他说。 

因此,他盼望将来有更多举措加快推进创新链和资金链的精准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融合发展,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

虽然创业之路铺满荆棘,但对于未来,邓耀欣充满憧憬。“我们的产品是低碳蓄能零能耗的,市场前景很大。目前,我们正在研制的水性发光涂料,能用于建筑物的外表面装饰装潢,可以让建筑物白天吸收日光夜晚发出光芒,这样既可节省路灯也可以作为标志物指引。2022年,我们争取年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以上,并申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