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姚辉亚:技术创新越底层,业务的创新空间越大

发布时间:2022-02-15      作者:编辑部  
分享:
思考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
封面故事|姚辉亚:技术创新越底层,业务的创新空间越大


采访、文|舒湘蓉 编辑|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强调,银行可以通过打造开放生态、提升科技能力、构建敏捷组织与文化、加强数据处理与治理能力四个维度构建银行转型的新范式,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

2021年5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在广东各试点城市和部门设由“二把手”担任的首席数据官。

首席数据官的职责包括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数据工作、对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发展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等。这个制度在全国是首次推行。

姚辉亚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地发了朋友圈。“有了这个制度,很多工作就能顺利推动。”他说,“如果首席数据官可以牵头引导工作,将会极大程度的便于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将数据相关的工作落实到各部门。”他认为这个事情意义重大,为未来广东的数字化打好了基础。

以“三升两降”为目标

姚辉亚是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在自主研发的积累上,微众银行具有较为先进的数字技术。

微众银行希望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服务于那些以往没有被服务好的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对此姚辉亚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有一个公式,就是利用技术实现‘三升两降’。‘三升’是提升规模,提升用户体验,提升效率;‘两降’是降低成本和风险。”

为了实现“三升两降”的目标,微众银行在四个领域的技术进行了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金融科技的四个支柱技术。

“我们的客服系统每天都要处理上百万条客户问题,大部分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只有2%转入了人工。”姚辉亚介绍,微众银行通过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开发了自研机器人智能客服系统、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等技术成果。解决了客服和身份认证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效率。

而区块链技术被姚辉亚认为适用于协作。“2016年,微众银行联合国内20余家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金融区块链发展促进会,简称‘金链盟’。”

他说,“我们组建了一个开源工作组,推出了深度定制的金融版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并把它开源了。目前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姚辉亚以区块链对账平台举例:“2016年8月,微众率先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合作机构对账平台。原始的对账都是t+1(隔天完成)的,但是通过区块链对账平台可以实现实时完成。”

截至2020年末,该平台已零故障运行超过四年,平台对账记录数已超过1亿笔,运行期间未出现任何账务错误。

云计算可以用来降低账户运营成本。“以往一个大型银行,运营一个账户一年大概要25块钱。”姚辉亚透露,“我们通过采用自主设计的分布式架构,可以做到年账户运营成本2块7毛钱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低能耗:“这项技术有助于提升计算资源的使用率,进而降低能耗,最终实现单账户碳排放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微众银行运用了大量大数据技术来控制风险。”姚辉亚表示微众银行的风控做得很好:“去年微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不良率为1.24%,这在同行业中都是一个较低的水平。”

开放创新实现共赢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2019”上提出,金融业数据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问题,导致海量数据散落在众多机构和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个个“数据烟囱”。

“信息孤岛”已经成为金融业数据治理面临的困难之一。

“开放创新是源自硅谷的一个重要理念。”姚辉亚用正反对比来说明这个理念:“传统上,企业要赢得竞争,就需要通过保密式的研发获得技术优势,这种模式就叫封闭创新。与之相对应,从外部获得和进行有价值的创意及其商业化路径,就是开放创新。微众银行的技术以开源的形式提供给社区和行业,其他人也能够在开源社区里贡献他们的代码。这个开源项目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目前,微众银行已对外开源30余个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以区块链开源平台FISCO BCOS为例,已支持2000+企业、40000+社区开发者、数百个应用项目开展区块链探索,其中包括《人民日报》的“人民版权”——一站式版权保护管理平台;长虹的跨平台互联方案;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的券商存证链等等。

姚辉亚觉得微众银行这样的做法非常开放:“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依赖于物理网点开展业务,业务边界有限,战略部署与企业文化方面偏向封闭模式。而进入数字时代,业务边界被移动互联网所打破,如果不走向开放合作,就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之中。银行要意识到,银行业务并非高频场景,需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做场景延伸。可选的转型路径应是拥抱‘开放银行’,跳出行业边界的封闭思维,找准定位,明确优势,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嵌入到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中,与其他产业和企业实现共赢。”

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形成数据资产

“过去银行的信贷业务,或者信用风险控制,很多时候都是凭借人的经验或是抵押品。”姚辉亚指出,靠人工信贷审批效率很低,“因此很难大规模地给小微企业做信贷服务,因为无法覆盖成本,市场就无法下沉。而贷后的管理如果靠人去做,也不可能做到天天去。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银行发现的时候就太晚了。”

实现数字化的银行,可以从更多维度上提高风控的能力。“一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上下游定价能力、股东支持度、税务数据、征信数据、甚至用电数据等等,衍生出数以万计的参数,建立数十套风控规则及量化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算法,从企业和法人双维度对客户进行风险画像。”

姚辉亚对数字化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说明,“以微众银行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为例,申请者只需要完成企业和个人的两重身份认证,并完成授权之后,银行就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税务、工商、征信以及司法的一些数据,通过模型完成授信。”

模型运行的结果将会是贷款的额度、利息等指标。而贷款人提取贷款后,如果发生了诸如法人变更、缴税异常、重大诉讼等变故,模型就会立马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与互联网银行的高度数字化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传统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数据治理水平堪忧。

根据2019年《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的评估,国内64家区域性银行数据治理平均得分仅49.7分,其中最高分82.5分,最低分仅19分。

“数字化转型就是把数据当成一个要素来看,怎样围绕数据去经营业务。”姚辉亚认为,数字化就是怎么样去形成数据资产,积累数据资产,然后运用数据资产的这样一个过程。

深刻理解数据驱动的理念以及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是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及先决条件。

他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实现数字化转型:“银行可以通过打造开放生态、提升科技能力、构建敏捷组织与文化、加强数据处理与治理能力四个维度思考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构建银行转型的新范式,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通过开放银行的方式,银行可以与更多生态合作伙伴连接,实现服务场景的延伸,拓展数据边界;运用金融科技进行赋能,重构银行底层的成本结构,为上层数据驱动的业务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构建敏捷组织,鼓励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代替人脑决策,用算法提升弹性与反应速度,提升面对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在数据治理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构建体系机制以及工具,在银行内实现全要素数据化、数据自由流通、数据全面应用、数据价值最大化。”

研发数字技术是不断尝试的过程《2021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中提到,非领军企业对数字化的满意程度大幅下降,与自身转型困难密不可分。

部分企业往往急于见到成效,对转型价值的衡量也让一部分企业难以持续投入,最终影响转型成果。

在研发数字技术这个问题上,姚辉亚认为,数字技术从创新研发,到实施落地,再到最终形成规模化,并非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理想化工程,而是需要不断尝试,并且投入在市场中测试的过程。“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试错、容错的文化。”他说,“这样才能给企业做自下而上的创新。企业高管们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研发不是靠KPI能解决的。”

此外,他还认为底层科技的创新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靠买专利来实现‘创新’,但有些创新、有些科技是你买不来的,或者它的成本、结构不能满足企业的差异化需要。所以自主创新是很重要的。技术创新越底层,业务的创新空间才会越大。”

目前的金融科技的整体发展势头向好,姚辉亚希望国内外相关机构能够合作,这样能够激励技术的创新:“在合作的过程中更能捕捉到机遇,了解发展趋势。”

他还呼吁国家鼓励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积极参与ISO、IEEE等国际化标准组织并参与金融科技相关标准制定:“传统的科技领域,都已经被西方国家占据了话语权。但像金融科技这样的新领域,我们是有能力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去争夺话语权的。”

采访期间姚辉亚透露,微众银行的金融科技研究团队近期发布一份全球数字银行报告,对全球数字银行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地区覆盖欧美、东南亚、中国、香港等等,这不但推动了银行数字化的进程,也体现了中国数字银行正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