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创投荟·十问 |如何推动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2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来自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高校学者、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及投资人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
创投荟·十问 |如何推动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击查看大图)

来自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高校学者、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及投资人展开头脑风暴,探讨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

采访、文|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据默克中国创新中心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白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重镇,区域内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上下游产业链完备,在化学药、生物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以及流通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如何保持先发优势,让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科技与金融》“创投荟”栏目特别策划“十问·如何推动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走访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高校、研究院所、生物医药企业及投资机构,深入探讨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

专家观点

达安基因研制出全国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超快速检测试剂盒;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构 建出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不断刷新历史的背后,是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的创新势能,更是大湾区生物医学科研力量的厚积薄发。


Q1: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如何看待湾区当前的创新环境?

谭蔚泓: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产业基础十分完备,研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正迈入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卢煜明: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液体活检技术进行癌症筛查,以鼻咽癌为例,我们通过液体活检筛查出早期未有病征的鼻咽癌,并且通过检测血液内来自肿瘤的DNA浓度,了解患者患癌的严重程度,抑或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癌细胞是否彻底清除。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和合作伙伴已发现液体活检能应用于50多种癌症检查中。

在两地科研合作上,实验室已与内地展开多方面合作。其中我们实验室的莫树锦教授与中山大学吴一龙教授已有多年的深入合作,并在多个国际医学期刊联合发表论文;此外,我与金域医学共建金域未来无创产前检测技术中心,希望将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技术应用从唐氏综合征筛查扩展至其他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王黎明:我国正在建设或筹建3台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包括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东莞建造的南方光源及合肥先进光源。这些大科学装置具有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强大本领,既能实现超高空间分辨率成像,也能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的分析,能够原位、动态地观察 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等水平结构信息;从而能快速地获取纳米药物与分子、细胞、组织脏器作用的高通量数据。结合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同步辐射光源非常有潜力助力于靶向纳米药物的设计、筛选与研发,造福于人民的健康。

我们希望能充分结合国内先进的大科学装置平台,建立适合于纳米药物的精准制备和表征、高通量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的新标准,以 大力推动纳米药物的研发,迎来纳米医学2.0的时代。


Q2:如何利用好港澳领先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医疗资源,在大湾区建设框架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让跨境合作发挥1+1+1>3的效果?

谭蔚泓:目前香港、澳门具有领先的医疗体系、科研能力和医疗服务。加强人才、知识产权互认、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合作等创新要素在粤港澳之间的跨区域流动是关键。

卢煜明:现时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在湾区遍地开花,虽然我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但实际上难以收到使用我们技术的专利特许权使用费。我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如果在大湾区内,知识产权的申请、批准和落实能够更加无缝衔接,这将对生物医药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黎明一方面,着力培养医学科技交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医学科技人才走进企业,令企业后端的牵引与前端的基础科研布局之间产生“化学反应”,通过专业人才的交叉融合促进需求导向的产品和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Q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早前发布的纲要指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谭蔚泓:我相信在政府、企业、研究单位等各方面的努力下,重点加强特色产业领域的协同合作,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构筑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在合作组织模式上实现创新,充分利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强化大湾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保证大湾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卢煜明:多年来,我一直投身于生命科学研究,因此我很高兴得悉国家注重生命科学的发展,我们也会全力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希望与大湾区研究人员一起,为区内7,000万人口的健康作出贡献。

产业声音

达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正式发展建设已走过两个年头。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11.5万亿元,其中珠三角9市8.95万亿,香港2.41万亿,澳门0.17万亿,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¹。


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各地人才净流入浪潮。越来越多创业者带着他们的梦想,奔向了大湾区,并在这里安寨扎营,创造一个更精彩的未来。


Q4:为何选择在大湾区内创业?

李晨阳:我们选择在广州创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广州从事呼吸疾病诊断试剂的研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公司成立初期,亦是呼吸疾病诊断试剂的研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们研发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更重要的一点是,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大湾区对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本科生落户该区可获2万住房补贴,而研究生、博士生分别可获3万、5万。在我们看来,这个政策比北京强,所以已经有一部分人才从北京、上海往大湾区流动。

陈亮:我们选择落户在大湾区、在广州南沙主要有三大考虑因素,其一是地域便利性,我们研发的“儿童自闭症及语言相关发育障碍AI病理机器人”主要立足于粤语,因此我们选择在大湾区创业;其二是产业化基础,因为医疗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设备,实际上涵盖了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个链条,我们在区内能较容易找到生产上下游厂家;第三是专业化水平,目前区内的高等院校的研究实力均走在全国前列。


Q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还需要补什么短板?

陈亮:公司目前自主研发的项目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将病理语音智能神经与病理筛查诊断相融合,需要来自三地医疗机构的大量病理数据。但在医疗数据在湾区内使用和互认上,面临着重重困难。比如我们公司目前已发布一个关于儿童(2岁至6岁)的MFCC(语音特征参数)采集标准,但这个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难题——如何让粤港澳三地所发布的标准实现互认,需要获得法律层面上的认可。我们医疗数据的通用性仍存在法律空白。

李晨阳:虽然政府引才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我们感觉在人才质量上,相较于北京和长三角,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在人才住房、个人激励、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领域,政府能够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Q6:科技企业如何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陈亮:我建议鼓励成立企业研发中心,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将企业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含金量”更高、市场适应性更强的产品。

李晨阳:我认为在申报科技项目时,政府可以引导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共同申报。因为这三个领域的信息、人才往往是割裂的,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可以发挥各家所长,助力科研成果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化。

投资风向

生物医药被视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产出且周期长的产业,生物医药和资本力量的关联度日益紧密。


Q7:一款创新药物,从创新研发,到临床试验,到取得注册证,再到产业化,往往需要不断地“披荆斩棘”。资本如何助力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杨瑾: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风险投资机构真正地进入到创新生态中,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需要提供创业辅导和推动成果转化。因为资本对生物医药的赋能远不止“资金”。

郭瀚华:我们主要做医疗方向早期投资,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能解决传统医学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但技术还需更深入的突破,也需要资本的支持。我们往往对这些领域的项目经过严谨论证后提供细化支持。


Q8:在投资的过程中,如何挖掘企业的科研实力?

杨瑾:首先是研发人员的工作背景、科研成果转化等细节;其次要看公司从事的领域技术难度如何,有没有技术壁垒和积淀;最后要分析项目是否具备真正变现的能力。

郭瀚华: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已经出现了迈瑞、微创这些优秀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其中的优秀人才出来创业,值得关注。

我想着重提醒一点,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很多生物医药项目的估值在短期都有很大提升,有的甚至翻了几倍,这种现象是不能长期持续的,会有价值回归的时候,到时风险可能会暴露出来,泡沫会被挤掉。我们觉得还是要保持清醒,要投资真正有技术壁垒,有创新性的企业。


Q9: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资本优势,其中,既有人均GDP达到8万多美元的澳门、人均GDP4万多美元的香港,也有人均GDP在2万多美元水平的诸多内地城市,综合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优势在全球而言属于高水平²。如何吸引资本投向湾区生物医药企业?‍

杨瑾: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专业的股权投资团队投向生物医药产业。此外,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政府资金支持,我觉得难以吸引优秀的投资机构到湾区投资,因此我建议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扶持本地化的产业股权基金,同时将区外优秀的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引到大湾区,构建湾区的投资生态,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建议。


Q10:目前全国主要有4个生物医药集聚区,分别是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和成渝地区。其中,大湾区珠三角九城整体实力位居第3,拥有7个重点园区、2个成分园区,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3和第4位³。长三角起步在前,大湾区如何能够弯道超车?‍

郭瀚华: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环境在近些年还是不错的,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长三角在生物创新药已走在前面,这个是多年的产业和政策积累的效应,我们要和长三角有差异化。

杨瑾: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解放思想”,考核生物医药企业是不能只看财务指标,要看企业是否有真正变现的能力,尤其在上海科创板、香港交易所生物医药板块的新政出来之后,如果政府还沿用这种思维(仅看财务指标),这是不够的。


搜索文章/转载

请戳菜单栏

qkbj@ste.gd.cn

投稿合作请洽

+86 20-8316-3251

商务合作请洽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5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