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大湾区”时代,重塑香港金融科技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8-08-08      作者:廖婷婷  
分享:
本期记者专访了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黄少明、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林至颖、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眺望香港金融科技的未来,描绘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发展蓝图。

编者按:

       21年前,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的天空中高高飘扬;21年来,维港的紫荆花在祖国大地的雨露浇灌中开得愈发娇艳;21年后,屹立海浪中的这颗“东方明珠”依旧自信闪亮,而她的脚步,也一直与祖国同行……

       当历史的车轮第一次踏上港珠澳大桥,这条55公里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也正式将粤港 澳的“心”“路”相连,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到来。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呼之欲出,它不仅为香港的金融创新与转型升级开启快车道,更将为香港在新时代确立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势,带领粤港澳走向国际超级经济湾区提供更多可能。

      今天,我们看到在金融科技浪潮中日渐企稳的香港科创脚步,我们也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下香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香港将以不断变革的决心与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量重塑它在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金融中心地位。


采访︱李莹亮   文︱廖婷婷    编辑︱李莹亮

【Chapter 1】

金融科技浪潮中的香港足迹
如今,香港的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视角:香港科创产业的兴起

      随着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年,香港也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越发成熟。在金融领域之外,如今活跃在香港经济发展潮头的人们,正向世人打开另一个窗口,以不同的视角看香港。
      上一期《科技与金融》报道了曾被誉为香港 “星之子”的陈易希,带着他年少的科创梦想创办“Bull B Tech”公司,开发的软件应用程序和数字解决方案已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从香港科技大学走出来的科技博士李忠勇、孙玮良,他们将技术从实验室带向市场,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领域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彩色智能价钱牌”和“超声波眼药导入仪”;“半路出家”的科创者陈震宇,用他的科创“初心”研发出整合建筑信息模型的“融合实景系统”,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无惧挑战、坚持创新的女性创业者邓蕴美,相信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推出全球首个无线充电通用兼容标准Qi……
       当中国内地的“双创”热潮汹涌袭来,香港开始在科技创新领域奋起直追。如今我们看到的香港科创者中不乏8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成为香港的中流砥柱,见证着科创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是他们成就了香港的下一个脚步。
      2018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21年。21年前,香港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21年后,香港的科技创新“土壤”雨润肥沃,坐落于沙田区紧邻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科学园算是其中的一块高地,它也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实验室和装备的孵化平台,聚集了香港众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他们实现梦想搭建舞台。
      据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介绍,香港科学园致力于成为香港最大的研发基地和初创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培育基地,目前园区内有超过670间科技公司,科研人员超过9000人,科技企业的集群效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直踩着金融“高跷”走路的香港,开始迈开两条腿奔跑,发挥它的科技创新优势。其实,香港有着强大的原创科研能力,世界一流大学数量居亚洲之首,拥有16个国家实验室,近年来的SCI论文数量在亚洲名列前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同时,香港政府还于三年前专门设立创新及科技局,特别加强对创新发展的支持,推动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习近平主席对去年24位在港院士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今后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直接申请项目经费,实现“科研经费过河”,为香港科研人员深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奠定了基础。


黄克强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


转变:下一站的金融科技

      随着香港科技创新的快速崛起,如何稳固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这在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黄少明看来,“科技+金融”是大势所趋,金融行业将会在未来数年重塑,金融科技的出现则为香港带来挑战和机遇,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香港仍将保持世界金融科技中心的领先地位。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新加坡、瑞士等国相继引入了有利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成为金融科技领跑国家。而在规模方面,中国内地也已经全球领先。然而,香港尽管有大型的金融业务,但目前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依然有限,正面对其他对手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
       黄少明认为,科技本身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香港在大力发展科创产业的同时,不应丢了原本的金融优势,应将金融产业融入到科技创新板块中,通过在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可以说,发展金融科技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如今,全球的金融科技行业正处于增长的趋势,根据德勤早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计2015至2020年间,亚洲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将达254亿美元,2008至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逾2,000亿美元,金融科技正吸引全球投资者注目。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法学院与京东金融联合发布的《2017金融科技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资达到77亿美元,超越美国的62亿美元并首次登顶,成为全球唯一金融科技融资额实现增长的地区。
       背靠祖国大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资本腹地,香港也不断在金融与科技中寻找平衡点,金融科技的发展迅速提升。
       根据《2017金融科技报告》,2016年香港金融科技融资总额1.7亿美元,从业人员约8000人,香港金融科技领域投资已超过了新加坡。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调查的市场中,香港金融科技使用比例最高,达到29.1%,美国、新加坡、英国紧随其后。
       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五大金融科技中心。在香港科学园,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正是其重点发展领域,在园内的670家科创企业中,技术研究和应用范围包括移动支付、P2P金融平台、财富管理、分布式总账、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和生物识别技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管理、电子商贸、保险科技等,从事金融科技的企业近年也呈双位数增长。
       目前,科学园已设有超过130个数据集,380多项可直接开发的数据,当中涵盖大量金融数据,为推动香港智能金融建设提供基础。
       对于未来,黄少明提出香港金融科技发展的五大领域:网络安全,通过网络安全危机分享平台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共享;支付和证券结算,利用成熟的结算平台,巩固并发展香港作为中国国际支付和证券交易结算中心的地位;数码身份认证,用于金融机构验证客户身份和确定合适性及偏好;财富科技和保险科技,实现计算机化的交易和投资等资产管理服务;监管科技,透过金融科技将监管报告自动化,加上大数据分析的支持,监管者可实时查看和分析负责的交易。


黄少明
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


【Chapter 2】
粤港澳大湾区下的香港机遇
回归,香港因粤港澳大湾区再一次与祖国紧紧相连……

机遇:新时代的“前店后厂”试验田

       从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到连续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完成了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到规划蓝图的建设。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在酝酿,不仅为三地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同时也为香港如何重塑金融中心地位带来更多可能。
       诚然,香港具备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科创产业取得的成绩亦是有目共睹。然而,相比于中国内地近几年的“双创”成果,香港仍需加快追赶的步伐。近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其中的一轮,为珠三角地区的创新实力,这里拥有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知名创新型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深圳已成为继美国硅谷之后的第二个创新科技之都,一年的研发支出近千亿元人民币,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1%。
      而另一轮,则直接指向以金融业为核心的香港服务业。香港近年来金融服务的GDP比重稳步上升,经济高度依赖服务业,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务等四大服务产业比重超过50%。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国际标准、监管制度、市场体系,金融入才等方面的“软实力”,与珠三角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正好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金融互联互通。如此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内,“相互利用”不失为双方共同进步的一条“捷径”。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林至颖深刻了解粤港两地市场,他认为,香港应以金融服务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为广深科技走廊的科研技术提供孵化和转化平台。借鉴改革开放初期 “前店后厂”的概念,身居国际市场最前端的香港依旧为“前店”,可为广州、深圳的科技创新寻找可靠的资金来源,而广东仍为“后厂”,依托于香港的金融服务和市场,专注最新前沿科技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
       除此之外,具备高度国际化的香港还将成为内地与世界的“中介”,为内地企业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更可成为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试验田”。
      林至颖认为,因为特殊的体制原因,香港相对来说是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架构治理相对成熟,对内地企业来说可算是“半国内半国外”的市场。香港正应找准这一定位,乐于扮演内地企业的“试验田”,通过香港市场的检验,从而完全达到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准和水平,为企业走向世界做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充分准备,香港的金融与市场服务能力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升。

林至颖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
中国未来投资集团董事长
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副院长

竞合:树立“大湾区人”的身份共识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这块大棋盘落下一颗颗黑白棋子,湾区内将慢慢形成“金融+创新”的集成优势,在珠三角地区,人均GDP高居全国首位,港澳更是早已成为发达地区,从这一点上来看,粤港澳的“9+2”城市群结合算是“强强联合”。在以金融科技为核心引领的“大湾区时代”下,移动支付、智能投资顾问、数字货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产业将成为区内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华南、甚至全国经济的火车头,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
      不过,强强联合之下并不需要“领头羊”,在湾区经济发展的“木桶原理”中,如何利用各方特点形成优势互补,避免短板“拖后腿”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效应,形成“大湾区人”的概念,才是大湾区背后应有的题中之义。
      “在湾区内,首先需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三地应是‘竞合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合作大于竞争,最终达到共赢。”林至颖说到在湾区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观念误差,而就目前来说,不少香港企业在内地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遇到过一些“不平等”待遇。
      林至颖表示,虽然香港回归21年,但如今香港企业在内地仍被划为“外资”企业,无法享受到与内地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无疑会对两地经济联动、企业互通带来无形的障碍。希望大湾区是个先行先试地,不管是内地企业亦或是香港企业,在湾区内都是“大湾区人”,享有同等的权责,让两地共同融入到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之上,共享发展成果。
      而在湾区共建共享过程中,“中介”的平台机制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粤港两地的民间交往平台已经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香港中国金融协会通过每年举办科技金融年会为粤港两地的企业搭建日常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在积极响应特区政府的专业调研,发挥行业智库作用,成为企业需求与官方机构对接的政策平台和桥梁。
      此外,作为集结香港各界粤籍青年的组织,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开辟独特的视角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渠道。林至颖表示,除了定期地举办一些创业大赛,为两地企业创造更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之外,他们还通过体育运动作为双方交往的“民间渠道”。
      近期,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合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港澳办以及香港民政局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足球比赛”,集结湾区内的各界青年,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双方互动交流,也是结识人脉、储存机会的良好契机,逐渐推动形成“大湾区人”的身份共识。


【Chapter 3】
全球金融中心争夺中的香港竞争力

未来,香港在超级湾区中重塑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变革:金融创新中的“拿来主义”

      作为真正商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城市,香港凭借着“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拥有稳健成熟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健全法制体系、专业全面的配套中介服务、清廉高效的政府及优惠税收政策等。也正因此,香港已连续24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保持着“司法制度优良、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市场自由开放”的优越环境,并成为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或代表处的热门地点,这也为香港不断巩固金融中心地位、开展金融创新提供深厚的土壤。
      如今,前有伦敦、巴黎等老牌金融中心,后有新加坡、上海、深圳等新兴金融城市的追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香港必然要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争夺当中不断变革,开始其基于数十年专业深水区领域的金融创新。
      最近,香港在上市改革、基金税收、金融科技、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大力度开始改革,希望通过多种措施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它在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一方面,新上市制度改革支持不同股票权架构,容许拥有“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另一方面,对初创企业来港上市采取宽松的上市条件及监管机制,吸引更多高科技、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赴港上市。
      “未来,只有能够聚集新经济上市公司和懂得新经济投资者的国际金融市场,才有可能在新时代占据新的领导地位。香港市场正在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与时俱进的方面前进。这对投资者,特别是内地投资者来说别具吸引力。”黄少明非常看好香港此次在金融市场上推出的大变革,也对在粤港澳大湾区下,香港把握时代机遇、巩固金融中心地位、提升湾区金融服务的能力充满期待。
      近20年来,香港一直扮演着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络人”角色,在新老国际金融城市的“夹击”中,如何借助大湾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服务核心竞争力,加快金融整合,将是香港金融中心未来保持优势发展的必然途径。
      湾区内的金融整合仍是以“金融科技”为核心,利用金融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香港金融市场近期的改革,就是希望借用“拿来主义”,将珠三角的科技创新植入其金融产业之中,通过金融与产业的优势互补,促进香港金融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形成产融结合的“金融科技”体系,确立香港在“大湾区”时代下的金融服务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亦是香港金融创新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目前香港的金融从业者大部分相对传统,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限,必须要借助外力。”林至颖认为,香港的人才创新也必须走“拿来主义”的路径。故而,香港于今年5月推出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专门为海外和内地的人才到港就业提供“快车道”,为香港持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积蓄力量。
期待:国际超级大湾区

       万众期待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呼之欲出,剑指国际超级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其“9+2”超级城市群强有力的发展数据,也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和未来。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第16份《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2017年中国近30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进行研究,其中广州、深圳和香港均强势挺进榜单的前5强,深港两地更是分别登上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榜首位置。各具特点的城市发展优势构筑起城市的集群竞争力,给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强大的支撑力。
       其实,改革开放4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5%的人口和不足1%的土地,创造了我国1/8的经济总量,长期保持年均经济增速7%。纵观世界三大湾区,我们发现,金融资源仍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无论时势如何变幻,金融仍是香港的禀赋优势与发展基石,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最为丰富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实力。
      目前,粤港澳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123”现状,即“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同时拥有广、深、港三大金融重镇,培育多元化金融资源体系,释放金融创新活力与新动能,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创新力。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湾区。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著名的湾区经济体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正是要建成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力与科技研发水平来看,湾区GDP实现“四连增”,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数量已超旧金山湾区并逐年扩大。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具备硬件与软实力,粤港澳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面对“世界级”的发展目标,湾区是培育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应对挑战,整合优势资源,在空间上探索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功能上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打造金融、科技、制造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创新平台,为优化产业布局和引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为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香港具备天然的优势,背靠祖国强大腹地,同时又有极具国际化的对外市场。”林至颖对粤港澳在国际超级湾区的竞争方面充满信心,他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香港在其中所担负的角色不言而喻,而这也是香港带动整个湾区走向全球不可错过的机会。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在大浪淘沙般的岁月涤荡中不断找寻新的方向。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酝酿实施,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也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加紧融合,为香港传统的金融业注入创新基因。发挥“金融科技”创新产业的未来潜力,成为香港金融转型升级的重要砝码,带领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进入世界一流湾区行列。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7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