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香港科大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香港应探讨科创政策效果的评审制度,多在科创方面进行投资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莹亮  
分享:
港府如何能将科研资金用在刀刃上?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教授建议,完善科创政策效果评审的制度,在扩大政府的研发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科研政策和评估的研究工作。
采访︱李莹亮、李慧    文︱李莹亮


【7月专题策划】
育才、优才、引才,香港打响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





《科技与金融》对话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公共政策学部、社会科学部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深圳研究院教授
吴逊 教授


“科创领域的发展,不一定是线性形式的发展,

而很可能是一种跳跃性的指数级增长。”



    Q: 相比国际其他发展成熟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哪里?

    Wu: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优势得益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现在可以说是亚洲的时代。可能有一段时间大家把目光都聚集在硅谷,有一段时间聚集在纽约,但是从现在的整个趋势来看,亚洲的经济发展得更快。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包括科技力量在内的积蓄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些对大湾区是一个新的机遇。
    科创领域的发展,不一定是线性形式的发展,而很可能是一种跳跃性的指数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得到更大发展,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愿景,并非空中楼阁。


    Q:基于香港创新发展目前的现状和挑战,您认为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Wu:香港创新发展的最大劣势就在于市场空间太小的局限性。提升创新能力,还是需要很大的市场规模和很多高新企业带动,香港目前在这方面比较缺乏,所以没有一些产业层面的东西与之相匹配。另外,政府对科创方面的推动是一个短板,政府应该探讨新的科创政策,多在科创方面进行投资。目前香港的科创投入在整个GDP中仅占不到1%,增加一倍后也和深圳的4.1%相差甚远,并且要想提高一倍也并非易事,涉及到政府运作机制的调整。
    内地的9个城市的制度与香港澳门的制度相差甚远。但是制度的差异性不见得是一个劣势,正是因为这种体制的差别,可以成为香港更加国际化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大湾区的发展就是要把国际和国内最优的资源整合,吸引到香港以及区内其他城市。
    创新的突破口若是仅仅依靠香港的一些内部力量去寻找,时间可能会很长,应该放在大湾区这个发展平台上,区内可以提供更多新的机会。以前因为制度的差异而不可能的事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很多问题可以更快地得到解决,如通过体制方面的顶层设计进行突破。


    Q:对于解决香港人才短缺,您有哪些建议?

    Wu:如果仅仅是因为人才短缺,弥补的渠道有很多。只要有机会、有钱,可以通过国际化的方式来引进人才。但是如果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香港本土的科技人才的短缺,那么大湾区其实提供了一个机会。香港本身不一定能提供这么多的机会,但是香港本土的科技人才可以在整个大湾区的市场环境中历练。
    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总体体量上去了之后,对人才将会形成一轮新的需要,这个需求就会吸引大湾区以外的人来参与。同时,这些新的机会,对香港的年轻科技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积极推动,仅靠市场力度不够,而且时间太慢。


    Q: 您认为应该如何建立一种机制,来鼓励香港年轻人创新?


    Wu:大学和政府都有一些可以作为的地方。
    对于大学来说,要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如科大举办的创业大赛,让更多的香港年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但是如果这些大赛的奖项最终都由香港以外的学生获得,慢慢地香港本土人才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学校可以用不同方式去鼓励创新。
    对于政府来说,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现在内地城市纷纷出台吸引港澳的年轻人到内地创业的计划。当然香港也可以推出类似的计划,组织年轻人到国际知名的创业中心和大企业去历练。现在政府已经有一些政策,但是力度不够。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和高校联合推动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Q:高效的科研能力是香港的一个优势,但是学者的目光都专注在基础研究,真正能够用到产业上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太多,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Wu:首先可能还是香港本身现实的一些问题。在香港做技术转移也许会受到整个市场 发展空间的束缚。其次是在于很多的技术产业项目是否能给香港经济发展产生实在的好处。技术转移的平台重点要放在大湾区,因为在其它地方可能对于香港经济本身的发展不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跟政府的政策有关。比如面临同样一个技术转移的机会,创业者会考虑是去深圳、香港、还是其他国家,那么香港政府就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吸引这个技术转移项目在香港落地生根,把它变成一家上规模的科创企业。这个过程仅靠高校一头热是不行的,因为高校能够为这些潜在的转移项目解决的问题有限。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高校不可能解决落地香港的项目科研人员住房价格高的问题,但是从政府角度来说就可以采取很多措施。


    Q: 香港政府应该如何把研发投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Wu:我认为必须完善科创政策效果评审的制度。一方面是扩大政府的研发投入。现在香港很多项目都是有竞争力的,但是由于竞争的项目太多,最后还是很多有潜力的项目得不到机会,关键是政府投入的资金总量仍然较少。
    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仅靠增加研发投入是不够的,应该加大对科创政策的研究。香港政府在科创实施效果的评估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跟不上的话,会造成今后资金投入的瓶颈,也会遭到立法会和公众的质疑。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7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