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香港科大教授白立邦:香港需要乔布斯、马云这样的科技创业榜样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莹亮  
分享: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副教授白立邦博士(Dr. Naubahar Sharif)认为,香港高校培养科技创业人才不能单靠大学的创业课程,鼓励创业更需年轻人有发自内心的企业家精神。
采访︱李莹亮、李慧   文︱李莹亮


【7月专题策划

育才、优才、引才,香港打响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


《科技与金融》对话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副教授

白立邦 博士(Dr. Naubahar Sharif)


    Q:如果我们用研发支出占GDP比例来衡量香港的创新能力的话,那么香港是远远落后于深圳甚至内地一些大城市的。您认为这种情况对香港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



    Sharif香港经济集中在四大支柱产业上,这对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香港必须增加研发开支,并不是说将香港打造成下一个硅谷,甚至让香港超越深圳、中关村,而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就像过去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全球金融海啸,由于经济基础狭窄,香港经济必然遭受重创。


    有鉴于此,我建议创新和科技可以成为香港经济的下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柱,并非超越或取代金融服务,而是“多一条腿走路”,利用科创来实现香港经济基础的多元化,而不必一味专注于金融服务,将自身经济暴露在风险当中。


    Q:香港的大学有一流的研究人员和教授,然而STEM科目似乎对学生不太有吸引力,理工科学生入学率比商科要低,科技行业的就业偏低,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Sharif: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香港的科技公司会告诉你,在本地招不到足够的人才;然后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会告诉你,找不到科技公司愿意聘请他们。所以当你试图理解这个问题时,它就变成了鸡和蛋的问题。与商业或者金融有关的科目,在香港确实比较受欢迎,反映了香港经济的特点,也就是说香港经济过分依赖其支柱产业——金融、服务、物流和旅游四大行业,导致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希望找一门能够找到工作的学科来读。
 
    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美国有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中国也有像微信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这些都是科技创业的典型榜样,如果香港有像这些创始人可以作为榜样的话,将大大有助于让学生更积极地选择STEM科目。


    Q:您认为香港的高校在培养创业人才上面,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Sharif: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我们的商学院提供创业有关的课程,这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之间的联合项目,目的就是培养理工科学生利用科技来创业。因此,大学可以帮助营造一种氛围,让香港的年轻人开创自己的事业。不过我认为,关键还是要看香港的年轻人本身,他们是否有创业的愿望、动力和决心。大学不能让一个人成为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必须发自内心。他们必须有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观点认为大学不能教创业,创业研究是没有用的,因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火花,它是自我驱动的,无法从外界强加上去。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外部力量,比如说创业课程是有用的,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我认为,大学资源和课程再好都只是一个开始,不能完全指望大学课程成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唯一解决之道。所以单靠大学的创业课程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真正的答案是大学教育与个人努力的结合。


    Q: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Sharif:在政府层面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努力促进创新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如数码港和科学园等硬件设施。政府还需要配套“软件”,也就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学习理工科目,培养更多的科技企业家。


    一直以来,香港政府都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施政理念,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但是对于创新和科技,政府需要改变施政哲学,积极采取更具体切实、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初创公司,积极扶持科技企业发展。因此,在推动创新科技方面,香港政府可能需要采取更多积极干预的措施。


    Q:香港科技人才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Sharif:在讨论香港科技人才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是哪一种人才的短缺。香港缺乏的不仅仅是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还有拥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我曾经跟数码港和科学园的雇主交流过,发现他们没有时间或者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培训,这些公司很多都是初创公司或者中小企业,无法为员工提供培训。问题就出在这里,虽然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大学教育获得,但是了解产品、与顾客交谈、销售技巧、获得反馈信息等方面的知识,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而初创科技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有4-6年工作经验的理工专业人才,香港理工科毕业生很少有机会找到能提供这种经验的工作。


    Q:您如何看待香港政府最近推出的“科技人才引进计划”? 


    Sharif:首先,我认为人才应该是流动的。香港地方小,本地人才非常有限,要克服地域和人才数量的限制,香港必须向全世界开放,接受来自海外的人才。香港过去有很多人才引进计划,尝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内地的人才来港工作。香港一直是一个广纳四方、几乎没有任何贸易壁垒的城市,但是目前的确存在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人才引进的大方向是对的,因为香港对海外人才开放,才有可能为香港人创造更多宝贵的人才资源。


    第二,我们应该关注人才引进积极的一面,而不是过于担心消极的一面。允许海外人才来港只会让香港更加富饶。回归以后,香港人一直很担心受到内地人才的挤压,因此引才计划引起了一些香港本地人的担忧,内地人士来港从事专业工作的门槛也被设置得比较高。比如说在新的“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中有条例规定,企业每雇用1名外地人士,必须保证同时雇用3名本地人士,我认为这应该是出于政治考量。


    第三,我的研究发现,香港现有的一些人才引进计划的吸引力不足,只能说略有成效。引才计划的申请标准定得太高,如果原有的计划足够吸引人,政府就不需要提出新的计划。另外,这项新的“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专门为科技专业人才设立,能有效填补香港职位空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科技型人才,正是香港科技型初创企业最需要、且本地无法满足的人才类型。我唯一担心的是这项计划限制较大,包括申请门槛高、海外和本地人士1:3的雇用比例等。


    Q:今年以来,内地多市纷纷打响“人才争夺战”,各地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就业和定居。您认为香港对比内地有优势吗?


    Sharif:这视乎香港是否有更有利人才引进的政策,政府在这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制定更宽松的政策来吸引海外人才来港,降低公司雇用海外人才与本地人才之间的比例等。


    Q:最近香港科技界迎来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科研资金终于实现“过河”,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直接申请项目经费。这个消息对香港科技界意味着什么? 


    Sharif:我不认为会完全改变游戏规则,但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在推动创新和科技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重要的。香港的研究人员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和感激,因为今后香港可以获得更庞大的科研资金来源。香港政府的科研资金体量,是无法与中国内地相比的,毕竟香港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和范围也完全不同。将内地资金拨给香港的科学家,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内地大型的科学项目中,也让他们对自己在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更有信心。我相信香港研究人员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时也将更具竞争力。


    Q:实现科研资金“过河”以后,香港和内地能否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


    Sharif:以前香港和内地的合作机制中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如果申请香港的资金,在内地很难使用,反之亦然。现在这项新机制打破了这一壁垒,允许资金和设备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流动,香港研究人员在如何使用资金以及在哪里进行研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解决。


    Q:您认为香港现在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存在什么问题?


    Sharif:香港人对失败的容忍度太低,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他们无法保证投资回报率。在香港,人们没有形成一种观念,认为科技和创新是重要的。或许在一个贫穷的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比投入科研来得重要,但香港是一个富裕的城市,经济发达,每年都有财政盈余。我们应该对这种所谓的“失败”有更高的容忍度,因为香港有能力承受这种“失败”。


    投资初创公司常常被人认为是“拿钱打水漂”,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浪费,而是发展创科必须要缴的“学费”。即使在硅谷,创业公司成功率也只有一成左右,早期阶段的科技企业需要大量的支持。一个未成熟的创新体系需要大量的政府支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的参与度可以下降,由民间资本和大企业接棒。中国现在正是处于这个过程,虽然政府对科创的参与度仍然很高,但可以看出已经在逐步下降,民间资本的活跃度慢慢上升。


    香港经济繁荣,人均GDP很高,但创新生态系统却相当不成熟。事实上,曾经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地区,除了香港之外,台湾、新加坡和韩国都已经开始大力促进创新和与创新,香港反而成了创新科技最落后的地方。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其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发展创新生态系统。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过去的15-20年里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腾飞与创新科技的进步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香港必须开始发展创新科技,我们不能总是依赖过去的成功。有反对声音会问,香港以前从来没有发展创新科技,但几十年来繁荣稳定,为什么现在必须要发展创新科技呢?我认为,第一,过去香港经济的发展驱动力,在将来可能难以为继,无法继续维持竞争力。现在的香港是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并不表示香港能够继续保持其地位和优势;第二,我们要认识到创新和科技有助于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创新和科技来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经济结构。发展创新科技与发展金融业两者互不冲突。


    Q:您刚才提到发展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大力支持,那么香港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中国内地或者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吗?


    Sharif:我认为香港不能照搬中国内地的模式和做法,因为内地与香港有完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我认为有一点香港是可以向中国内地学习的,中国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里面,最早开始关注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国家之一,中国制定的“五年计划”非常有远见地在经济起步初期,就开始培育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点。


    发展创新科技的早期阶段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而香港政府“积极不干预”的理念导致政府比较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创新科技难以在香港得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譬如上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就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尤其是二战前后,通过支持军队、NASA和国防部的研发,美国政府为科技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


    因此,香港的创新与科技发展需要政府采取更大胆的举措,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走出了大胆的一步,提出要在五5年内把研发开支从0.7%增加到1.5%。当然,政府要如何真正落实这项任务、兑现承诺,细节才是关键,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7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