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育才、优才、引才,香港打响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莹亮  
分享:
聚焦香港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香港如何为科技人才铺平道路

      正站在转型 “十字路口”的香港经济,继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次经济转型之后,能否再次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向创新型和知识型经济转型发起冲击?面对国内外空前激烈的人才抢夺战,香港还有机会吗?香港创新创业的春天在哪里?

      

      今年7月1日,香港正式迈入回归的第22个年头。过去21年来,香港从回归前建立的世界“自由港”,到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成长的国际金融中心,她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国“走出去”、连接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但是,1998年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后,香港GDP增速开始放缓,加上内地经济腾飞,深圳从默默无闻的“邻居”变成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香港经济规模和速度不断被内地大城市反超,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香港经济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继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次经济转型之后,香港能否再次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向创新型和知识型经济进行第三次转型,已经成为悬在700万港人头上的巨大问号。


      发展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香港从来不缺世界一流的高校,也不缺世界顶级教学人员,如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就有4所高校跻身前50:香港大学位列26位,香港科技大学第30位,香港中文大学第46位,香港城市大学第49位。香港特区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发展:1999年,政府注资50亿港元设立“创新与科技基金”,2015年再追加50亿港元,同年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制定全面的科技政策。香港科技园至今已有670家科技公司进驻,吸引了超过9000位科研人员。2017年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拨款超百亿推创新科技,提出任内5年把本地研发开支相对于GDP占比,由目前的0.73%升到1.5%,并额外预留100亿港元支持大学研究。


      无论从高校科研水平、政府努力还是国际化的人才储备来看,香港理应成为区内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与高产地,然而香港高校学生在专业学科选择、就业和创业等一系列突出现象背后,却折射出当地创新产出效率水平低、难以留住科技人才等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中,香港综合排名为16位,其中创新投入排名第8,但创新效率仅排名73位,反映出创新投入与产出存在巨大落差。另外,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也是窒碍香港科技发展的一大硬伤,政府为壮大本地科技企业的人才队伍,在原有多个人才引进和优才计划之外,再添一项“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向内地和世界的科技人才伸出橄榄枝,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输出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大学是怎么看待香港这场“人才争夺战”呢?大学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科技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呢?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对香港吸引科技人才将产生什么影响?香港新出台了一项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政府的政策目标能否实现?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怎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呢……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科技与金融》记者专访了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4位教授,从高校科技和创业人才教育、人才引进与保留、政府引导等角度,深入剖析香港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人才培养现状,布局“人才争夺战”,为第三次经济转型不断注入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