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薇:在制定人才政策上,香港需平衡本地的利益需求,留住本地人才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莹亮  
分享:
专门研究公共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 李薇博士认为,香港政府需注意高素质本地人才流失的现象,在制定政策吸引国际化人才前,应当首先考虑留住外流的人才。
采访︱李莹亮、李慧    文︱李莹亮


【7月专题策划】
育才、优才、引才,香港打响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




《科技与金融》对话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
李薇 博士


“在“人才战”中,不同的城市要有不同的定位,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不同,城市能吸引人才的类型也不同,留住本地人才也十分重要。”


    Q:您认为香港在最近全国掀起的一轮“人才战”中,是否有吸引人才的优势?

    Li:香港十几年前就有各种类型的人才引入计划,最近出台的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比以往的人才引入计划更有针对性,也平衡本地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在设计上是一个改进,唯一的问题就是对企业来说可能增加行政上的负担,影响其申请的积极性。

    

    我认为,香港在制定人才政策上,需要平衡本地的利益需求。在“人才战”中,不同的城市要有不同的定位,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城市。不同类型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不同,城市能吸引人才的类型也不同,其实留住本地人才也十分重要。

    

    内地其实已经出现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中小城市人才流入北上广深,甚至是外流到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国际化发展是必要的,要成为国际化创新中心肯定就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而吸引国际化人才首先就是要吸引这些外流的人才。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建立一些国家层面的机制。除此之外,大湾区的一些城市可以借鉴香港人才回流的政策的经验。政府可以设立一个协调机构,在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建立委员会,委员会可以提出一些新政策或者是进行试点,探索出一套大湾区独创的创新政策。



    Q:粤港澳大湾区对于香港的科技发展和人才交流,有哪些有利因素?香港应如何借助大湾区的协调互通,加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

    

    Li: 香港刚刚回归的时候,就注重科技投入,包括建立数码港、科技园,成立创新与科技局,在资金投入上、政策创新上,政府投入很大。但是,效果仍然有待观察。对相关行业来说,主要的瓶颈包括高昂的成本、本地市场对新技术的应用比较保守、人才短缺等。这些瓶颈不能单纯依靠本地的政策来解决,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为香港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机遇。香港可以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重点发挥法律、金融、品牌建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功能,不仅仅为本地服务,更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服务,以突破土地、市场、产业单一的限制。

  

    对于香港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拓展它的市场。大湾区扩大了香港的服务范围,以香港现在的优势,如果科技金融只服务于香港本地的话是很狭隘的。香港目前的客观条件,应该是探索如何让它现在的产业有更好的发挥,而没有必要去发展一个新的制造业。人才只有在市场和实践中应用才能培养,而不是在大学里读四年书就能够培养起来。对于大学来说,应该把人才培养的方向转移到让其有能力在香港以外的市场找到工作。


    同时香港本地的人才要有一个向外扩张的视野,才能摆脱本地资源的限制。香港人要保护自己的特色,保留文化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文化太过独特就没法很好融入内地市场需求。所以香港要学会如何平衡发展,既能保护特色,又能服务本地、内地以及其他市场需求。


    对于大湾区其他城市来说,想吸引香港人才,必须在香港多做宣传和交流。我与香港本地年轻人接触中也感到他们对到内地工作兴趣不是很大。虽然现在不少内地城市出台人才引入政策,香港本地年轻人未必知晓,我建议这些城市的招聘单位可以来香港高校举办联合招聘会,直接接触香港的学生,让他们有感性的认识。近年来香港大学毕业生起薪增长缓慢,内地的公司如果能提供比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还是会有吸引力的。


    在香港,政府可以鼓励本地中学毕业生去内地高校就读,提供学费补贴,吸引不少香港学生报考。在内地读大学或曾到内地大学交流的香港学生,比较不排斥去内地发展,也有相关的朋辈网络介绍工作,生活上互相照顾,所以通过鼓励内地和香港的学生交流,可以促进科技人才在两地流通。



    Q:为什么香港目前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并不小,但是产出却并不明显?


    Li:首先,投入产出比这种计算方式能够多大程度说明问题仍有待商榷,因为并不是专利数量越多就代表越创新,并且很多专利在一定程度是重复的,未必有很大的创新性。举个例子,制造业的专利数量很多,假设发明一款新的机器人,它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申请很多专利,而在制造业方面香港是落后的。但是香港资金实力雄厚,自己花钱买专利远比自己去发明要省事得多。再用香港的八达通来举例,市场虽小但是渗透率却超过了90%,所以香港人不大愿意接受一个新的方式,而八达通作为一家企业,一旦有新的支付方式出现,必将会触动到其既得利益。


    香港有很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既有优势,如与国际接轨的法治、高效率低腐败的政府、简单低水平的税率、高效率的融资环境、人口的整体高素质、丰富的教育资源等。但是由于产业的单一化(缺乏制造业,金融和地产行业等服务业对经济贡献占很大的比重),导致年轻人就业出路狭窄,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专业选择,使得科技人才缺乏,在科技方面的产出也有限。


    相反而言,为什么内地的科技发展特别快?因为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零起步”所以大家愿意接受最新的科技。举个例子,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所以投资建设新的项目一方面需要很多钱,另一方面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香港的政治生态也是如此。


    香港的科技产出效率不高的原因是经济已经饱和发展了。香港政府在处理事务方面需要跟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打交道,如立法会里面就专门设有科技界别,现有的大型科技公司推选议员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所有科技相关的政策必须要经过科技界议员的审议,所以这也是制度上的一个问题。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7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