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宏声科技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孙玮良:坚持助人信念 走过创业“高山低谷”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慧  
分享:
孙玮良和他的团队,历经八载,研发出超声波眼药无创导入技术,并希望通过创业,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带到市场,让全球眼疾患者受惠。

采访、文│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黄斑变性、眼底出血、糖尿眼等眼疾影响着全球近3亿人。要治疗这些眼疾,不少患者需要接受多次玻璃体腔注射(俗称“眼球注射”)的治疗。在整个过程中,该治疗方法除了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影响之外,还可能引起眼内出血或多种感染,增加患者失明的风险。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孙玮良和他的团队,历经八载,研发出超声波眼药无创导入技术,并希望通过创业,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带到市场,让全球眼疾患者受惠,免除眼球注射之苦。


“眼药导入仪”




读书时代已成为资深“创客”


    2007年,孙炜良入读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系。读书期间,他见证了亲人因为患癌,从身受传统化疗、电疗导致的副作用之苦,到通过标靶药治疗,最终以较舒适的状态慢慢康复的整个过程。这一经历,令他下定决心从事药物导入的研究。在大学的第二年,他进入了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分子工程学系兼生物医学工程学部副教授周迎的实验室。在周迎的指导下,他研发出超声波眼药无创导入技术。


孙玮良


    


     据孙玮良介绍,传统的玻璃体腔注射属于手术级治疗,术后眼睛会留有开放伤口,患者需要佩戴眼罩和消毒药水,避免出现细菌感染、出血和眼压高等症状。此外,由于注射治疗需要进行多次,一旦伤口结痂,那个位置就不能再注射,医生需要花费时间在眼球上另寻位置。而相较于前者,超声波导入技术仅需要将仪器靠近眼白位置便可产生治疗效果,整个过程不会造成创口,大大减少了治疗的风险。


    在2015年,孙玮良拿到博士学位的那年,他和他的团队开启了创业之旅——在香港科技园创立了宏声医疗科技公司。究其原因,孙玮良说:“当我有机会参与研发超声波导入技术时,我很希望这项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最终变成学术文献,而是实现产业化落地,进入市场,令病人受惠。因此,我选择了创业。”


    要验证一个方法是否可行,科研人员往往采用的是实验论证,这对于孙玮良来说,也不例外。为了确定自己的创业之路是否可行,他在求学期间,不断参加创业大赛来“试水温”。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从科技大学出发,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后来更代表香港到印度、美国等地参赛,斩获了多个奖项。


    “我们做研究的人,难免遇到‘闭门造车’的困境,对病人、医生、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公司的实际需求知之甚少,但通过参赛,我能较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持份者,这些人从市场等角度给了我很多实质性的建议,例如产品落地的阻力在哪里,如果阻力在临床阶段,则公司需要提前和CRO机构合作,设计整个临床测试的过程等。这些前人经验,令我少走很多弯路。”


    “当我有机会参与研发超声波导入技术时,我很希望这项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最终变成学术文献,而是实现产业化落地。



创业艰辛  经历大半年零收入


    创业维艰,对于刚离开象牙塔的孙玮良来说,虽然手握多个创业大赛的奖项,但真实的创业,更是一场从经验到资金多方面的考验。没过多久,他们就上了创业的第一课——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创科型的初创公司来说,就算我将公司的其他支出降到最低,但是有些支出还是不能省,如专利申请、产品开发等费用。一旦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我就要自己掏钱。在2016年,我曾经试过银行户口里的余额不足100港元。”孙玮良说。


    关注生物科技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属于一个高科技、重资产的行业,投资回报期长,加上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临床测试等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这条赛道上,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跑的都是一场比拼耐力与实力的马拉松。因此,为了让产品顺利度过临床阶段,融资成了公司的头等大事。在香港科学园的培育团队的帮助下,孙玮良和他的团队先后约见了20多个投资人、投资机构,希望能得到垂青,但往往收获的是失望和拒绝,“在2016年,我们见过很多投资)和机构,有些come and go(来了又走了);有些谈了一段时间,觉得还不是最佳的投资时机。而在这一年,我们团队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是零收入。”尽管如此,孙玮良依然在坚持。


    在最艰难的时期,孙玮良没有想过放弃,“我们在做roadshow(路演)时发现,很多人都会觉得做眼球注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如果不是病情到了非做(眼球注射)不可的地步,都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driving force(动力)去‘捱’(坚持)下去。”好在幸运之神总是为努力的人留一扇窗。2016年底,在公司未有收入的情况下,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也有了一些投资机构、投资人的背书。


    他表示,目前大部分生物科技的投资者或机构都已经考虑到回报期长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在评估公司时,会更着眼于技术平台的发展潜力,应对监管机构和临床测试的策略是否可行,及其我们的产品覆盖应用市场的范围大小等,来对冲相对较长的回本期。


     短短不到3年里,公司实现了从学步到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谈及自己心里最初的梦想,孙玮良用简单的一句话进行了描述:“我只希望用自己的技术让更多眼疾患者受惠。”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背靠祖国强大市场,大湾区的出现,给我们这些初创企业很大的诱因去加快进入内地市场的步伐。我留意到,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内地对眼疾治疗的需求非常强劲,我们作为拥有这一技术成果的公司,希望与已经在内地建立医疗网络的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尽快将产品推广至内地市场,帮助更多的同胞。”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6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