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莹亮 文|廖婷婷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双创”掀起“海归潮”
散发强大“磁场”效应
“致力于让一切拥有触觉!”当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目前已有年轻的科创团队瞄准了智能触觉识别技术。成立仅两年,就被认定为人工智能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钛方科技,集结了一批从美国、英国、荷兰学成归国的科技精英,他们组成的创业团队以弹性波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智能触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致力于让一切拥有触觉。
在“双创”热潮已铺就全国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留学归国人员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熔炉中,逐渐成为推动车轮的中坚力量。可以预见,中国愈发完善的“双创”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正如一块吸铁石般发挥着强大的“磁场”效应,将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创立于2015年的钛方科技就是这样一个聚焦于最前沿技术领域的海归创新团队,短短两年已被业界认定为智能科技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他们在中国“双创”资源的聚集地北京,筑就着一个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梦想,他们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触觉识别技术,他们希望用最前沿的科技惠及百姓生活,他们也是留学归国创业并已小有成就中的一员。
“特立独行、喜欢专研新事物、胆子比较大。”这是钛方科技创始人兼CEO杜朝亮博士对自己的评价。或许每个成功创业者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而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正给他们提供了足以生长的土壤。
在美国学成归国后,杜朝亮曾在国内的大型央企工作了近5年的时间。“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觉得自己多年的专业积累加上美国所学的最新技术应该要做点什么。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今对创新创业非常鼓励和支持,国内双创的氛围和环境是非常好的,所以就从央企辞职创业了。”说到创业的初衷,杜朝亮表示契机非常重要。
聚焦尖端科技领域
创新团队重在好奇心
在国家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下,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已蔚然成风,将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一股强大力量。舞台搭建好了,如何唱戏则是关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写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掌握最前沿科技和怀抱远大理想的高端人才在祖国找到了他们发挥的空间,他们聚集在尖端科技行业,为中国在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不断实现弯道超车的奇迹。
与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领域已取得极大进展的一些明星企业不同,钛方科技选择触觉识别技术作为科研攻关点,除了与其擅长的技术领域相关之外,还出于他们对行业的深入认知和独特理解。目前,触觉识别领域还没有一项能够在智能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的技术出现,而他们要啃的就是这块“硬骨头”。
对于为何选择触觉识别领域,杜朝亮表示,视觉、听觉、触觉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机交互的三种重要方式,视觉和听觉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智能触觉技术则亟待提高,相信其将在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中占据一个基础性的地位。
目前,钛方科技已经研发出一种通用性高且成本低的弹性波智能触觉技术,其定位精度达到了毫米级,力度感应精度达到了毫牛秒级,能在各种平面和任意曲面结构的硬质材料上做到精准识别,可在自助服务设备触控、智能终端和家电触控、手机和Pad力度传感、室内定位、机器人触觉识别、汽车碰撞监测、航空航天撞击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已与一些电脑、家电、汽车、机器人等企业开展合作,未来的产品市场容量将可达千亿级别。
正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独辟蹊径,才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这也成为海归科技精英创新创业的一大特点, 他们善于挖掘“ 无人领地”,在尖端领域创造“不可能”。或许,这才是如今倡导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既然是创业,必须有创新,其中人才是关键。”杜朝亮说,钛方科技的员工都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倡导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好奇心,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急需的”。
坚韧不拔
造就独特的“特战队”文化
虽然中国如今的创新环境给了众多海外人才足够的动力回国创业,但在归国创业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据了解,钛方科技的创业团队是由北大、清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荷兰埃因霍芬科技大学等多名海归博士及业内管理精英组成,他们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还面临来自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诸多掣肘,这也成为大多数海归创业团队所面临的普遍难题。
杜朝亮坦言,创业之初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才,三是缺市场经验。当时国内资本多数还比较看重投资回报周期,而弹性波智能触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确实短缺,再加上对国内市场认知不充分,导致创业之初举步维艰。
不过,国内的环境近两年已经发生变化。杜朝亮用自身的创业经验分析到,几年前,国内谈创新还比较侧重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们聚集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对于门槛和技术壁垒较高的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资本市场认可度一般。但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方向的转变,才使资本市场对此重新有了准确认知,赋能高科技的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根本源动力,创业团队的融资环境也因此相对更乐观。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对资本,更对创业团队急需的人才起到一个重要的指引作用。
“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调整和改变,相信这是大多数归国创业者都具备的优点和素养,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所以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杜朝亮将钛方科技的企业文化定义为“特战队”文化——精兵强将,以少胜多,快速反应。这需要有顽强的精神、强健的体魄、超强的战斗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有了这些才能将人才聚集起来形成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原始技术创新亟待社会关注
更需打造“人才”高地
目前,《中国制造2025》将我国发展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明确科技创新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差距。钛方科技作为一支聚焦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海归创新团队,他们虽然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创新发展潜力,但也深知中国创新发展的不足。
杜朝亮认为,前些年国内的创新还多处于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层面。在工业领域,很多创新是专注于一个产品的造型、功能等方面的改良和集成,而其产品的核心部件,例如芯片、镜头镜片、感光元件等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有待社会关注和大力支持。我国在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过程中,还需依靠原始技术创新,而如今的“双创”热潮确实为此提供了一个机遇和实现的路径。
想要让科技创新做得越来越好,杜朝亮建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需在市场和人才等方面获得更多扶持和指引,而人才更是未来争夺的焦点。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在原始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前期,因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尤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建议资本市场和相关部门都能酌情研究和考虑投资和扶持方法。可建立专项资金,专门扶持高技术高风险和高成长性并存的企业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这将增强更多原始技术创新类企业的发展信心。
其二,人才是未来企业争夺的焦点,目前国内的人才职业能力非常强,但在创新意识方面相对较弱,这将成为影响中国创新发展的最大因素。将创新基因注入国内人才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与市场、企业紧密结合,打造人才高地,是未来的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大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足以预见,人才,将成为中国“双创”的争夺新高地。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4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技与金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