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云舟生物科技蓝田:中国这片热土非常适合有创业梦想的人

发布时间:2018-06-12      作者:编辑部  
分享:
他出身科研世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是世界 知名分子生物学家,37岁晋身为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系终身正教授;他是海归创业者,扎根广州十余年;他为何钟情广州?关于海归创业,他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想法?

采访|苏莉娜、李莹亮 文|梦泽 

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较早一批归国创业的海外学子,蓝田博士来广州创业已经十余年了,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广州创业,蓝田笑称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2004年,在一个业内会议上,还在研究干细胞的蓝田结识了中山大学的李树浓教授,会后李树浓邀请蓝田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于是,从到中大参观实验室,到兼任中大教授、参与组建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再到后来成立公司,蓝田从科研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对广州也逐渐熟悉了起来。

2006年,蓝田在广州参与创办了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觉得这边的风土人情很符合我的性格,非常务实。”至今都不会说粤语的蓝田却被广州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正是基于这样的好感,2014年,蓝田再次将新项目“VectorBuilder”落地广州,并创办云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图为云舟生物科技公司


追随内心的研究哲学

出生于科研世家的蓝田从小就常被父母带去实验室,耳濡目染下,蓝田很早便表现出对科研极大的兴趣。少年时期的蓝田,受当时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的影响,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投身生命科学研究。对生命科学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蓝田在生物领域驰骋无界。

1986年,蓝田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并于1988年转学哈佛大学生物系。1991年取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9年起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系助理教授,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员,2004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初晋身为芝加哥大学终身正教授。

与大多数深耕一个方向的科研者不同的是,蓝田思维非常发散,经常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跨越性很大。

从提出Y染色体进化的新理论,到发现人类大脑至今还在迅速进化,蓝田几乎每一项发现都引起了生物学界的轰动。在人类进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发现的蓝田,并没有恋战,而是再度转向开拓另一个全新的领域——封闭基因学,并在相关领域与国内展开合作。

对于自己跳跃的研究方式,蓝田解释,比起自己最擅长什么,他更看重自己内心对什么最好奇、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要做就做有价值、有潜力的研究。当然,他每次转换研究方向都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年的科研感悟和科学直觉,脑子里有了新的想法,觉得这应该是个很好的方向,然后通过一些实验论证和全面分析判断后才做出的决定。

而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加严谨的科学论证,对蓝田后来的创业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

做生物科研领域的淘宝

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基因层面,不同的基因排序被细胞解读的含义不同。于是,承载基因的DNA载体成为生物研究的重要原材料。不同的科研项目所用到的载体各不相同,需求非常个性化,如果寻求外包服务,成本非常高。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自己建构载体。对于刚进生物实验室的学生,仅学会载体设计,需要36个月的时间,实际设计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加上制作过程,整个周期非常耗时。

“我觉得科研人员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实验材料上,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更高级的科学问题。思维跳跃的蓝田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且从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嗅出了商机。

“基因组里面的序列,并非没有章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段。蓝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生物学常识,提出了载体模块化的构想。载体模块化如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将原先的刻版拆成一个个字符,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来拼接。于是,Vector-Builder平台应运而生。

VectorBuilder是蓝田和他的团队设计的集载体设计与在线订购为一体的平台,中文名称为载体工匠。这一平台实现了智能设计、O2O订购以及智慧生产的定制化服务,打破了传统作坊式载体构建模式,将高度复杂的基因载体淘宝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用模块化的方式定制研究项目所需的个性化载体,省去了自己备制实验材料的环节,解放了大量研究精力。

“只要用鼠标筛选需要的载体模块,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载体就设计出来了,整个操作不过几分钟,然后放入购物车,在线订购,就这么轻松。蓝田一边操作演示VectorBuilder功能,一边跟记者讲解,充满自豪。

实际上,眼前短短几分钟的演示,蓝田和他的团队背后花了多年的时间来筹备。在实现载体模块化构想之初,团队中的IT人员对生物知识一窍不通,而蓝田也很难将自己想要实现的需求用IT语言来表达,沟通十分费力。于是,他将办公桌搬到IT部门所在办公区,通过零距离的互动,与团队慢慢磨合。

目前,VectorBuilder可满足每月上万基因载体生产量的业务需求,其中80%以上的业务来自国际市场,营业额从2015年的近1000万到2016年的近2000万,到2017年已经超过3000万。但是,企业目前的营业额距离蓝田预测的市场规模还有很大差距。蓝田认为,虽然VectorBuilder作为一家基因载体商业平台,能够实现客户线上自行订制载体、网上交易并完成生产和交付,但由于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无法在短时间内打破,许多科研机构还不能接受通过网购的渠道来获取高精尖的科研材料。

“今年我们希望营业额达到六七千万,以每年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长,我相信这个平台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蓝田信心十足。

国内外创新差距仍然巨大

随着我国高新产业技术的发展,部分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十年甚至几年以后就能赶英超美。对此,蓝田认为,在科研领域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创新发展差距仍然巨大。

尽管目前在高铁技术、深空探测等领域,国内确实取得了领先地位,国际主流期刊的论文数量也非常可观,但蓝田却认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具体从生物这一学科来看,过去几十年里,生命科学所经历的数次革命,包括从基因编辑到免疫治疗,都是由西方学者发起的。

在企业创新方面,蓝田认为部分企业仍然太急功近利,主要精力用在考虑商业捷径,而非技术创新,不能沉下心来、踏实地去另辟蹊径,一个新概念出现便蜂拥追逐的现象依然普遍。 

中国经济转型期待新思维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一名归国创业代表关于推进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发言后,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蓝田深有感触。他认为,与早期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同,现在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刻转型阶段,高端产业发展迅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中国需要更多为经济转型服务的新思维。而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创造力的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中国科技的发展由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产学研协同转变,企业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孵化作用。蓝田指出,在科技活动中,虽然大多时候企业不担当最前沿的科研工作,但是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以及商业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在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将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商品化,把科技变成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科技的人才能够快速地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满足大众的需求。

无论是新思维的提出,还是科技成果转化,都指向对人才的需求,国内的创业环境是否为人才引流做好准备?蓝田作为亲身经历者,目睹了国内政策和融资环境的变化。

从国内外创业机会来看,蓝田认为中国的环境比国外好。首先相比国外的成熟经济体,国内很多领域还存在空白,市场机会更大。其次,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再加上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优势,蓝田认为海外人才非常适合回国创业。

政策方面,蓝田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有的放矢。蓝田认为,早些年一些高新产业发展计划还比较盲目,由于缺乏专业的评判机制,引进来的项目鱼目混珠,甚至出现谁会忽悠谁就能拿到资源的怪现象。但经过了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无论是国家项目还是地区项目,评判机制和评判能力越来越成熟,投资人越来越专业,真正有实力的创业者能够脱颖而出。

“中国今天的机遇是史无前例的,年轻人不用再犹豫,这片热土非常适合有创业梦想的人。蓝田总结道。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4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技与金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