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文|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海归与创业
一般而言,众多踏上留学之路的年轻人都会憧憬着这样的未来:毕业后进入国外大公司,拿着丰厚报酬,过上优厚生活。吴军却是这条康庄大道上的逆行者,他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转身回到祖国,投入“双创”大潮之中。
当AI敲开我们的大门,其意义不仅在于重新定义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在于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想象和可能。而这位年轻人,采用AI的深度学习算法,以“部分缺失人脸图像的识别与快速检索技术”为核心,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推出了“凯泽校园智慧管理系统”、“重点人群身份识别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并迅速在国内的银行、公安、教育等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凯泽科技如今已申请国家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7个软件著作权,有3个产品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2016年11月,凯泽科技挂牌新三板,继而被评为2016年新三板增速最快的AI企业。2017年,凯泽科技更获得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同年,公司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获得优秀企业(成长组)的荣誉。今年1月,吴军代表凯泽科技作为全权单位参与编制,《中国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与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共同编制白皮书中10大典型应用案例。面对这份成绩单,吴军却无比冷静,他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技术为人类AI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霸”二字可以概括吴军的求学经历,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他,曾任法国国家资讯及自动化研究院合作研究员。硕士期间,他获得韩国最高级别BK奖学金,博士期间负责由日本和法国政府重点支持的日本东京大学和法国国家资讯及自动化研究院合作项目,能熟练运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他还入选中国计算机视觉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成为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SC2)委员。
吴军对《科技与金融》说:“2012年,在我即将完成博士课程的时候,觉得自己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工作阅历上, 都可以进行一次创业的尝试。”就在那一年,掌握前沿技术的吴军遇到了在安防行业从业多年的屈景春,两人联手创办了重庆凯泽科技有限公司。
回想当年回国创业,吴军这样说道,“时代,是我们遇到的最大机遇。当时全国都在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业,所以我们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扶持。坦白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契机的话,我们不一定会创业,原因很简单,没有钱,所以这让我们觉得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成是败,大家心里都没底。”
他忆述,“在开始阶段,我们遇到很多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的项目资金不足,那真是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这也考验整个团队。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哪些人是真正可以一起创业的,因为每个人对目标和格局的思考是不同的。有些人的想法是多赚一些钱,有些人的目标是冲着IPO、冲着更广阔的天地去。”
对此,他很想告诉准备回国创业的海归们,创业需要“三把刀”——选对合伙人、了解国情和不忘初心。“合伙人是一个首要的考虑因素。对于整个创始团队,关乎能否一起共事、一起创业。其次,要有九死一生的心理准备,因为中国的国情,包括创业环境、做事风格等,和国外的差别很大,所以这意味着只有一个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我们创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你会发现,当我们创业一段时间后,有的时候会觉得越来越迷茫,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失败,会忘记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即便遇到创业时的坎坷,也可以重整旗鼓,迎难而上。”
创业需要“三把刀”——选对合伙人、了解国情和不忘初心。
技术与商业
相较于其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业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制高点就是技术创新。随着“双创”势头风生水起,大批海归纷纷回国投身创业大潮,激活“海归经济”新活力。这些拥有海外优良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的“蓝血”人士,将以技术创新引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假如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一台火箭,那么大数据就是助推器。据吴军介绍,经历多年发展的人工智能,能在近五六年间迅速成为“风口”,主要是归功于2006年出现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深度学习”(注: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其中,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通过不断学习训练数据,人工智能至此才有了更加实用的价值,而人脸识别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得益于此。
“从理论上讲,人工智能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因为它的出现对于人的操作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比方说,你现在要记住1万张人脸,然后再回想犯罪分子是其中的哪一个人,除非经过特殊训练,否则大部分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面前,人的经验显得渺小而局限。而图像识别通过深度学习训练数据量,便可以处理1万、10万,甚至100万张人脸。这也是为什么说在人脸识别领域,做得最好的都是中国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训练数据量远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公司。”吴军说道。
吴军坦陈,人脸识别技术仍要面对很多难题。“由于我们的技术主要投放于实战中,这对于我们算法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工作量需要去完成。因为在实战条件下,逃犯不会像在实验室里的实验人群,能配合你完成一系列的动作。有可能他身处阴暗的地方快速行走,也有可能他的面部偏转角度已经达到了40多度,如何作出一个精准的人脸识别?这虽是考验,也是我们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研发,由吴军及其团队所研发出的“部分缺失人脸图像的识别与快速检索技术”在头部旋转、俯仰±40度的情况下,可以在1秒内快速识别出目标人物,识别准确率达99%以上。早前,在与多地公安的合作中,凯泽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发挥了应有的安防作用。
在创业路上,技术与商业化两者既需要结合又存在矛盾;既要鼓励工程师进行技术创新,又要迎合客户的需求;既要在研发上投入,又要顾及市场的痛点。创业者能否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这种平衡的艺术让吴军感到做企业比做科研更有挑战性。
吴军对《科技与金融》坦言,虽然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的技术可能超前市场2至3年,但还是需要学会向市场妥协。如何妥协?吴军的做法是,所开发的产品虽不是采用最前沿技术,但一定是采用最适合的技术。“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面对市场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指算法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是能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面对市场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指算法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是能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人才与革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根据《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AI人才总储备量远低于美国,其中美国的AI人才总储备达78,700人,中国仅有39,200人,人才储备总量不及美国的一半。目前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已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吴军告诉记者,一些公司甚至开出了百万年薪的丰厚条件,但仍是一才难求。
“目前算法工程师在国内年薪,能拿到两三百万(人民币)的不在少数。那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仅仅是靠拼钱来留住人才,实际行不通。一方面,我们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你可以给200万,人家公司可以给300万,甚至是400万,这不是一个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为此,吴军选择用“股权+期权”的方式,结合创业的梦想和情怀,吸引和留住人才。
考虑到地域对人才聚集度的影响,近几年,吴军逐步将公司的研发往广州、深圳等地进行布局,并与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了深入合作。他指出,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考虑的不仅仅是薪酬,更多的是生活、教育环境等。不可否认,东南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更具有竞争力。
对于业内人士指出的人工智能创业出现泡沫化的观点,吴军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认同。他认为,只有技术过硬,而且在商业上足够敏感,深耕于细分行业,并形成技术、市场、数据的闭环,这样的企业才有机会在这波人工智能创业热潮中脱颖而出。因此,吴军在公司布局上,将其核心定位在人脸识别和物体识别。
“虽然现在国内外很多巨头正在布局人工智能,但初创公司不等于就没有立足之地。当年在日本留学时,令我最深刻的一点是,做事踏实。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深耕行业,踏踏实实地解决行业应用当中的实际问题。以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哪怕只专注一个细分行业,只要技术占优,能够做深做细,就是一个上市公司的体量。我们现在已经在安徽合肥、浙江宁波,江苏南京等东南沿海城市布局,接下来我们会在广东加大重心和投入,同时也在北方的城市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突破与布点。”吴军说。
新的一年,作为海归一员的吴军定下全新的“小目标”——带着人脸识别技术再度“出海”,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硬实力”。“现在全球对安防、反恐等均有庞大的需求,而且我们觉得,目前掌握的技术跟产品已经具备在国际上PK(比拼)的能力,所以我们计划利用自身作为海归的优势,逐步到海外进行试水。”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年4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技与金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