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佳琪 责任编辑 | 苏莉娜
校对 | 吴政希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愈发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生活。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12月,科技部发布《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融合共筑产业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广东,亦是高水平人才高地。近年,大湾区利用地区优势,促进人才协同发展,在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众多科技新星脱颖而出,他们勇敢地挑起“科技强国”的大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科技攻坚之路,用激情和热血书写青春之歌。
人才的厚度决定了科学探索的高度,我们从青年科学家们的身上既看到中国的当下,又看到中国的未来。他们是一群值得追的“星”,他们身上散发着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他们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他们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他们身上富有感染力的正能量激励了更多当代青年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些青年科学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他们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以无限的好奇心和坚定的探索精神,点亮了知识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解决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更引领了社会变革,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期,《科技与金融》杂志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之星”专题报道,邀请青年科学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展示他们勇攀高峰、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智慧结晶——
一群微生物,能将矿区“酸、瘦、毒”的环境,转变成“中、肥、良”: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孙蔚旻团队发现的一些特殊微生物,不仅能吃掉土壤里的有毒物质,还能帮助土壤获得养分孙蔚旻为矿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新的技术思路,把技术成果在祖国大地上进行场地应用试验。
一项热电转换技术,实现了物联网体系中传感器及电子设备电能自供给: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玮书研发的离子热电材料热电能量转换系统为太空探索、物联网传感器的自供能以及工业、生活余热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份纯度99%的埃洛石纳米管材料,能让海绵、电池外壳顽强地抵御火焰: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刘明贤多年来专注于挖掘以埃洛石纳米管为代表的天然纳米材料的潜能,带领着团队推动其提纯技术转化及应用探索。
一件心电衣,可以用于随时随地持续监测心电信号: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颖熙致力于功能结构与器件智能制造的研究,其研发的心电T恤,基于微纳米功能结构的皮肤电位传感技术,能实现运动状态下抗干扰。
一类高性能电池材料,让电池更加安全低价地储能: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栋瞄准地壳中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的锌元素,创新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水系锌离子电池,为能量存储技术的探索开辟出崭新路径。
一种食品活性物质的靶向挖掘技术,赋予食品原材料特定生理功能,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甜甜,重点研究与食品功能因子开发相关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并致力于推动重要食品功能因子产业化。
一套从发射到着陆的垂直起降飞行器控制系统,让火箭更精准飞向目的地,同时也让火箭更自主、更可靠、更聪明: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张亮,深耕在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弹性振动抑制和多智能体协同控制领域,推动我国航空宇航领域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发展。
青年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成就,是国家繁荣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他们的每一项发明,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都值得最高的赞扬和尊敬。他们以满腔的热忱和不懈的追求,书写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辉煌篇章,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青春和智慧。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