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者进入智能硬件市场,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的赛道?
作为手机、电脑之外的电子产品,当前智能硬件的发展空间外部压力明显。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3.08亿部,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68%。
智能硬件与手机、电脑虽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鉴于手机、电脑功能的高集成度,可满足的用户需求与智能硬件存在部分重合,因此手机、电脑的极高市场渗透率对智慧硬件的市场空间产生了一定的挤压。
那么在市场份额被手机、电脑大量挤占的电子市场,智能硬件的机会在哪里?我认为,寻找智能硬件的发展细分市场,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手机、电脑进入不了;二是手机、电脑无法提供更好的体验。
教育信息化
是智能硬件的新大陆
我认为智能硬件入校是个极佳的方向。
首先,近年的政策利好打开教育信息化新蓝海。政策导向在极大程度上预示了这块市场在未来几年里的发展机会。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7月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的建设目标。随后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
面对入校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双减”政策指明了几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提高作业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加快缩小教育水平差距”等。
在一系列政策之下,校内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成为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需求提升,打开了教育信息化这块蓝海市场。未来几年的教育市场将会对能够辅助解决以上问题的产品产生更大的需求,比如智能作业系统、智慧课堂、教研平台、课后服务以及跨校资源共享平台等。
其次,当前教育信息化市场上尚未出现垄断型企业,这意味着市场可供攫取的空间非常大。在校外培训方向,手机、电脑曾在线上教育领域做出了尝试,但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在线教育迎来最强监管,加上“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要求,手机、电脑大幅度地退出了这片市场。
在入校方向,电子产品的渗透率一直极低,学校和家长对手机进入校园一贯十分抵触。智能手机的互动性与学习的强制性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可调和矛盾。在很多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行为都是越互联,体验越好,但是学习本身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物理环境互动的管控,这也是为什么在公立学校场景中,学校是禁止智能手机进入的。这些都为智能硬件留下了切入途径和产品模式创新的空间。
再次,相比手机和电脑,智能硬件在教育场景中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回想一下,你今天用手机做了哪些事?工作、社交、娱乐、阅读等等,由于手 机集成的功能非常多,所以智能手机是一种被动唤醒机制,即在有需要时唤醒相应的功能。
某个功能你一般只会使用一段时间,然后转移到其他功能上。被动唤醒的服务机制决定了手机电脑不适合教育这样物理位置集中且使用时间较长的场景。而智能硬件能提供主动服务,专一且深入地嵌入到教研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例如从时长几十分钟的录播课到覆盖上百所学校的教研平台,从给学生提供错题整理的作业服务到实时采集学生数据的管理系统。
教育场景需要的是独立且专精、个性且闭环的解决方案,而非校外互联网在教育场景的简单延伸。
教育+智能硬件创业,
需要怎样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智能硬件目前的基础技术条件。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我们需要审视智能硬件具备哪些能力,从而找到智能硬件如何在教育领域做好数据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链接者。
第一,随着语音识别、语音交互技术、语音合成技术以及OCR图片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硬件在物理世界中完整采集行为数据的能力在增强。
第二,近年随着硬件供应链的快速成熟,硬件的各个软模块也逐渐成熟,硬件已有规模化和标准化联通互联网的基础,已逐渐具备成为一部分基础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过去几年大量企业在硬件上的研发创新,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硬件设计到软件配套,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稳定输出有针对性的研发成果。
随着这三个条件的日益成熟,智能硬件有能力为教育行业的各种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并以较低的成本满足教育的公益属性。明晰了以上几个满足智能硬件进军教育领域的基础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
第一,兼顾前后端的全供应链解决方案。2013年-2018年是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的6年,很多体验端的应用都被很好的在线化了,但是我们会发现后端的很多环节仍是传统的业态,比如出版行业,这极大地限制了前端可以在线化的程度。我们想要在前端上给用户完整而良好的用户体验,就必须在供应链上有完整的解决方案。
第二,深刻理解教育+智能硬件的多方需求。因为校园场景的独立性,入校的智能硬件与to C业务有着本质区别。若只拥有在to C业务中的技术,而缺乏思考用户需求的能力,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竞争。教育场景下,用户的真实需求,不同环节的使用限制,甚至政府的政策导向,都需要综合考虑进来。
所以,今天想要在教育+智能硬件领域创业,仅仅懂教育或者仅仅懂硬件都不够,深刻的理解各方需求的创业者才有可能成功。我们需要考虑用户需要的到底是一个智能玩具,还是一个互联网早教产品。
换而言之,用户购买的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硬件,还是越来越懂他们习惯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硬件只是承载服务和采集数据的端,最终的核心价值还是体现在数据智能上。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先用硬件的方式切入,整合数据端,再把结构化的内容提供给用户,将是to C方向上比较稳健的商业模式。
初始的挖掘总是最困难的,但也是先入者的壁垒所在。因此,做好细分场景的服务传递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的业态中,最终大家提供的还是服务。当硬件比手机、电脑能更好地传递出教育产品的价值时,其商业模式才真正的立住了。
编辑|李佳琪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