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专访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特别顾问冲村宪树:合作将是中日关系的一条必经之路

发布时间:2018-08-07      作者:李莹亮  
分享: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期间中日关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既有累累硕果,又有风雨曲折。本期《科技与金融》杂志专访了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高级顾问冲村宪树先生,讨论如何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探讨中日间科技交流的思路。

采访︱苏莉娜、李莹亮     翻译︱米山春子     编辑︱李莹亮



冲村宪树196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科学技术厅工作,历任日本研究开发局长、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长、科学技术振兴局长、官房长、科学审议官等职务,在1999年出任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专任理事及理事长,2001年担任JST理事长,2012年出任JST特别顾问和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下称“CRCC”)高级研究员。2014年,冲村宪树启动了“樱花科技计划”,由JST全额资助中国及亚洲青少年短期访日交流,激发年轻科研人员对科技探索的热情,增进科技交流。据了解,“樱花科技计划”自创立之初至2017年的4年间,总共接收了约19500名年轻学者和青年学生访日,其中有6600人来自中国大陆,计划并从最初邀请中国、印度、东盟15国扩展到亚洲35个国家和地区。创始人冲村宪树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中国国家政府友谊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非科学家获奖者。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今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40年来中日关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既有累累硕果,又有风雨曲折。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间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不断,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值此中日友好关系缔结40周年到来之际,本期《科技与金融》杂志专访了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下称“JST”)高级顾问冲村宪树先生,共同探讨中日间科技交流的思路和前景,以及如何增进了解,凝聚共识,一起携手做有意义的事。


Q:请问您所在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CRCC),它在科技交流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与JST是什么样的关系?

ACRCC隶属于JST,是我担任JST理事长期间建立的部门,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科技交流。早在创立CRCC之前,JST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作为中日交流的一个支点。我们成立CRCC和中国北京代表处,原因是我认为中国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远,历史上无论是从文学、经济还是科技来看,都可以说是日本的先驱。而现在中国发展速度惊人,日本虽然已经是发达国家,但经济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因此从现在开始,日本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中国,那么日本将来难以生存,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好中日之间科技工作,对我们两国都会有好处


Q: 据了解,您担任CRCC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理事长期间,开启了一项重要的中日交流项目,资助中国乃至亚洲多国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到日本进行短期参观交流,了解日本最尖端的科技,与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零距离交流。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樱花科技计划”?启动这个交流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以及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A:樱花科技计划启动于2014年,至今已经是第四年了,项目是由JST全额资助中国及亚洲青少年短期访日的科技交流项目,旨在激发年轻科研人员对科技发展的热情,增进亚洲各国与日本的科技交流。樱花科技计划最初只邀请来自中国的青少年,现在已经拓展到亚洲35个国家和地区。从项目之初到今年,我们总共是接受了19500位亚洲年轻学者访问日本,其中有6600人来自中国大陆。

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我认为原因出在日本,因为日本人不了解中国,所以我开启了这个樱花科技计划,目的是让中国的年轻人来到日本,让日本了解中国,从而喜欢上中国。实际上,樱花科技计划的历史背景是当年在发生钓鱼岛事件之后,我们在两个国家分别做了问卷调查,发现9成受访者表示对于对方的国民没有好感,因此我非常担忧中日关系会持续恶化,于是我产生了让中日年轻人进行交流的想法,即樱花科技计划。一开始是计划每年接待10000名中国的年轻人访日,通过他们渐渐修复中日关系。后来日本教育部大臣认为这个计划可以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所以现在每年就有来自35个亚洲国家的7000人访日,同时我们预算也在逐渐增加。由于预算有限,原则上访日行程为一周,但我们也希望在更多预算的情况下,延长访日时间至最长三周。


樱花科技计划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草根交流”,意思是学校或机构之间自己建立联系,自行“结队”,然后通过申请参加计划获得我们的资助。通过这种“草根交流”,促进两国民间自发建立合作关系,参加计划的年轻人原则上不超过40岁,可以从高中生开始,大学或者企业的年轻研究人员都可以参与,4年下来通过樱花科技计划访日的中方机构有400多家,他们和日方的269个机构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Q:我了解到最近您还组织了一个日本青年科技人员交流团,相当于樱花科技计划的“反向”项目,由中方出资,让日本年轻科技干部来到中国考察和交流。请问这个“反向”项目有何意义?日本青年干部将会到中国哪些地方进行考察?

A日本的行政干部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对日本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希望让年轻的干部访问中国,让他们看一看中国的发展。实际上,这项“中日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启动于2016年,今年已进行到第三年了。前两年规模比较小,今年规模将大大增加,计划分两批共150名日本行政干部和大学科研人员,到中国进行科技访问。这次的中日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由中国科技部出资,相当于樱花计划的“反向”项目。

交流团的人员方面,我们遴选日本的行政干部中最有前途的精英,这些人将来可能身居要职,同时在大学也选择一些年轻的教授,他们将来也会长期从事中日交流。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参团人员必须是初次访中,希望他们通过接触和了解,可以喜欢上中国。以往的日本交流人员来了中国之后,看到中国飞速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也感到非常吃惊,所以正像我想象的那样,回去之后他们就对中国完全改观。


第一批80人的交流团来到中国以后,首先会先到北京访问,参观中国的最先进的研究所和大学,如中关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让他们对中国科学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之后通过与北京的各个部委进行研讨和交流,了解中国的行政部委的工作。北京三天之行后,交流团会兵分两路,40人会到大连,40人来到广东。广东省是我们的首选访问地,因为从很多方面来看,深圳和日本东京的秋叶原已相差无几,包括IT、汽车行业等的创新技术发展非常活跃。


另外,中国无论是国有还是民间的风险投资机构,都积极支持创新创业,这种风气在日本是看不到的。因此我们也希望他们到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取经问道,学习中国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实际上中日关系改善之后,以前从来不说中国好的日本媒体,现在也开始慢慢了解中国的优势,报道较为正面的新闻。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种种难题,我们希望通过交流,学习中国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共同探讨中日之间将来如何携手做有意义的事情。



Q: 在中日科技交流方面,CRCC除了樱花科技计划和日本青年干部考察团之外,日常工作主要还包括什么?

ACRCC主要的工作是中国科技调研,我们把中国各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做成报告书,推荐给日本的读者。我们主要有一个中国文献的数据库,每年都会更新30万字的文章,宣传中国的科技最新动向。十几年前开始,我们还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中日机器翻译,今年正式上线,其科技文献和专利文件的翻译准确率高达95%-98%,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对长期中日交流非常有帮助。

在信息交流传播方面,我们主要运营两个大型网站,分别叫“客观日本”和“SciencePortal China”,旨在快速地把中日两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传达给对方。“客观日本”即是从客观上介绍日本的意思,网站上不仅有科技、教育的信息,还有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Science Portal China”至今已上线10年,是日本最大的关于中国科技的日语门户网站,涵盖了中国科技、教育的各种最新信息。


除此之外,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每年会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让日本人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即使是在2012年中日关系最紧张、中日交流工作进展最困难的时期,我们还是坚持一直做下来了,到现在也做出了品牌。比如说2010年开始举办的“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云集了大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相关部门,是中日间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的“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就总共有209家中国的大学、64家日本的大学参加展会,吸引了约1500名参会人员。



Q: 最近几年,日本产生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是什么原因促成诺贝尔奖获得者密集产生这种现象的,JST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A:我们机构提供很多研究经费资助日本的研究人员。经过我们资金支持的研究人员里面,已经有四位获到诺贝尔奖。同时,我们的樱花科技计划得到了几乎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那么通过这个计划,刚开始年轻人和诺贝尔获奖科学家会进行知识交流,当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之后,有40%的人会再次来到日本,还有很多中日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来也有开展跨国技术转移的可能性。


冲村宪树先生在接受《科技与金融》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的原因出在日本,因为日本人不了解中国,因此他开启了这个樱花科技计划,目的是让中国的年轻人来到日本,让日本了解中国,从而喜欢上中国。


Q: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跻身发达国家,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减缓,但科技水平和不少高科技产品和品牌仍然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出台各种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成效如何?

A: 日本当然也会有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但成效并不如想象中的理想。最近双方领导人开始增加互访,相信中日关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在中日关系改善的情况下,我认为将来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机会更多,日本在一些领先中国的领域中,也非常愿意与中国继续合作。


Q: 请问JST在帮助日本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A:JST在科技服务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把所有日本的大学研发结果都集中到一个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也就是服务于各种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他们都可以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找到所需要的研究成果。如果企业认为某一项研究成果适合他们商业化,我们会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我们数据库带有公益性质,一切都是向社会公开的。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蓝色发光二极管,JST也是支持他们从基础研究一直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数据库里找到。日本的创新创业也都是以公开的形式进行,没有人会自己偷着做。另外,JST注重产学研结合,从科技成果研发到产业,对整个创新系统各部分进行有效连接。


Q: 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初创科技企业方面,政府和企业提供怎样的服务?

A:日本只有一些比较小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初创企业的机构,这跟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几乎是一种国民运动。中国这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了,向日本学习的话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比如说上次小鹏汽车的老总跟我见面,他自己以前曾经在阿里巴巴工作,现在自己创业做电动车,并且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几十亿投资。这种事情在日本很难想象,日本人喜欢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一直为一家大企业贡献自己一点力量。再譬如说在日本申请专利,因为日本对专利申请的要求非常严格,专利数越来越少,相反中国鼓励大家申请专利,也有政策上的支持,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专利制度也比日本好。


Q: 日本的初创科技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什么?有哪些融资渠道?

A:日本的初创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融资,日本并没有形成大企业为初创企业投资的风气。人们如果想自己创立一家公司的话,就只有去到银行贷款,银行有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而政府方面,融资渠道更是几乎没有。

中国有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在日本风险投资机构不多,投资活动也相当不活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我认为中国做得非常好,中国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支持创业的政策。



Q: 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了“工匠精神”这一词汇,谈到“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日本,工匠精神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对工艺、技术极致的追求,甚至已经演变为日本人的素质。您如何形容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这样的“工匠精神”?

A: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存在观念上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说中国很多的大企业的前身就是国有企业,但是在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大企业,都是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小企业开始起步的,所以说日本的中小企业是支撑经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日本的工匠,他们的手艺是从手工作坊开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比如说一名做刀的工匠,他一辈子就潜心研究怎么能够做好一把刀,这样的一个小作坊会一直延续好几代人,这是日本人一直以来的观念和坚持。


Q: 您一直致力于促进中日间科技交流,那么根据您的经验,日本科研机构、企业乃至政府,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是否了解?他们对中日间科技交流合作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增进相互的了解?

A:我个人对中国的科技计划比较了解,中国自建国以来,到如今已经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了,也就是说中国一直都有科技发展体系的整体规划。然而,普通日本国民对中国了解并不多,对中国的科技体系更是如此,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况。所以每当我在日本各处进行演讲的时候,都会强调说希望日本多学习一些中国做得好的地方。中国在这种规模较大的科技体系支撑下,科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桥梁、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很快在科技的多个领域超越日本。

日本人需要从现在开始了解中国,记得中日刚开始建交的时期,80%的日本国民对中国非常有好感,但后来中日关系几经波折,甚至前几年一度处于冰点,所幸最近开始回暖。将来日本人也会逐渐地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不管从产业上还是技术上来看,都将会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这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趋势。因此,做好中日交流是我们双方的责任,也是双方必须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Q: 那么中日之间,在哪些科技领域有比较广阔的互利合作空间?在哪些领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A: 一方面,中日之间的合作领域非常多,比如说现在很多日本的大学都有中国留学生,日本企业在中国设厂,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融合。另一方面,中日之间确实也在某些领域上存在竞争,如汽车制造业、高速铁路等,日本在这些领域里面暂时走在中国前面,但是从最近几年中国的发展上来看,双方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但无论如何,两国间互相融合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很难说得清楚哪一部分是竞争,哪一部分是合作。日本的工业原材料需要依赖从中国进口。另外,中国制造业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所以中国的发展必然会为日本带来许多好处。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日本的发展,合作将是中日关系的一条必经之路。



Q: 您对中国科技发展状况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您有何建言?

A: 在我多年的经验中,发现日本和中国的大学对于科研目的存在不少观念上的差别,比如说中国的大学不光是教育和科研,还要求为社会做贡献。反观日本则从来不强调科研人员要为社会做贡献,所以他们实际上,比中国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基础研究。虽然可以专心研究,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日本的研究人员不太愿意与产业进行合作,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企业,不喜欢跟企业一起搞研究。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不同,他们对产学合作持开放态度,认同大学必须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中国做得比日本好。


最后我认为,现在中国在超算、核电站、航空、公路、桥梁等领域的发展程度,已经基本上可以说和日本水平相当,有些甚至已经超过日本。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日本之所以诞生了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原因在于日本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坚持对真理的探索,这样中国的创新创业会做得越来越好。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20186月刊,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扫一扫,获取更多科技金融资讯。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