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从“苹果林”到“苹果核”,打造创新创业生力军 ——专访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院长张国军

发布时间:2021-04-16      作者:编辑部  
分享:
从“苹果林”到“苹果核”,布局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军讲述工研院建立“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创新体制和灵活多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张国军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采访︱李莹亮、张孟月 文︱李莹亮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2年7月7日,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一则名为“让‘青苹果’变成 ‘红苹果’”的新闻节目。节目中,时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院长的邵新宇院士,形象地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形容为“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团队973、863项目成果通过工研院专业化的成果转化平台,打磨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走出实验室,走进东莞的工厂车间,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科技产品。

节目一经播出,工研院的创新体制和产学研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热议。日前,工研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军接受了《科技与金融》杂志专访,讲述工研院建立“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创新体制和灵活多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敢于打破事业单位“铁饭碗”,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东莞松山湖,这里既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在不少老东莞人的记忆中,这里曾几何时只是大朗镇的一片荔枝林。

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国家级产业孵化园、国家及省级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华为总部等有如璀璨繁星落在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凝聚成一颗全国瞩目的科创明珠。

工研院在松山湖落地生根已有13个年头了,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方合作共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平台。

张国军院长用了三句话来定义工研院的定位:“创新是立足之本,创造是生存之道,创业是发展之路。这三句话所涵盖的意义就包括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

而工研院最关键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体制:“我们的企业化运作特点是‘三无三有’。‘三无’即无级别、无编制、无固定运行费,‘三有’则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场化能力、有创新创业与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张国军说。

敢于打破事业单位的“铁饭碗”,除了要熟悉市场化运作机制,更需要勇气和魄力。2010年,工研院以理事会代表签字的形式通过了一份决议,明确“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

正是这份开全国之先河的决议,让工研院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率先实现了无形资产评估奖励科研团队模式,极大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科研人员加入工研院的创业平台中。此举也为我国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先行探索了一条道路。

新型研发机构:是“定位模糊”还是“多元发展”

在张国军的办公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奖状,其中有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重大奖项和荣誉。

摄|闫雪莹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工研院选中了一条可持续、多元化的发展之路。然而,张国军表示,新型研发机构要成为“从科技到经济”之间的桥梁,需要多个“桥墩”才能跨得过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据初步估计,各种形态的新型研发机构数以千计;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采用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产学研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

2019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和运行机制上的创新与改革,同时也指出目前许多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地位和在创新生态中的角色仍不够清晰。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委员更直言“目前绝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不清,模式不清”。

对此,结合工研院13年来的实践经验,张国军有另一番体会:“如果把新研发机构看作一个群体,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个体来看,实际上几乎每个新型研发机构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比如说有些研究机构是侧重基础研究的,有些是偏产业型的,有些则侧重人才培养的。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的多样性和宽泛性。所谓的定位不一,正好说明了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更具有多元化、灵活性、综合性等的优势。”

2019年,广东省推出的“科创十二条”,为新型研发机构解决管理和经营问题指引了方向。“以往的做法是通过无形资产评估奖励给技术团队的方式,来实现对技术人员的激励,然而对管理人员却没有很好的激励。

‘科创十二条’通过支持分离经营权和成果所有权,以及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有望实现对管理人员的激励。”他说。

但他坦言,由于缺少研究院改制的具体支持政策及扶持条件,以及解决事业单位资产处理等问题相当复杂,要实施研究院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双轨制创新机制仍存在不少挑战。

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已逐渐成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但“创新”与“求变”依然铭刻在工研院的基因之中。对于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张国军笑言当“俯首甘为孺子牛”:“从2010年通过‘无形资产创造收益按比例奖励团队’的有关制度到‘华科城’第一个孵化器的建立,从获得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到建成东莞创新平台中唯一一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研院愿意成为广东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从“苹果林”到“苹果核”,布局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

如果说成立初期的工研院是专注于“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那么现在就是“从苹果林到苹果核”。“我们会继续坚持‘苹果理论’,并且不断发展和变化。

过去我们是在往下游发展,做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现在我们要慢慢往上走,解决‘卡脖子’难题、攻克核心技术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苹果核’。”张国军说。

今年全国两会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实现科技强国,需要打好基础研究的根基,对此张国军心中早有计划:“我们要解决源头创新的问题,比如说承担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

13年的悉心栽培,如今工研院的“苹果林”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目前,工研院已组建了一支800余人的研发团队、1000余人的工程化团队,拥有国家长江学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6人,海外创新人才70多名,先后共获批了1支国家级创新团队、7支广东省创新团队。

摄|闫雪莹

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正是其中一员。2015年,工研院引进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第二年该团队获批广东省创新项目团队。其中,团队核心成员耿涛辞去高校教师的工作,来到松山湖成为了众多创新创业人员中的一份子。

耿涛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来乍到,耿涛和团队的实验室只有四面墙,连仪器设备都没有。而工研院的实验设备共享平台,就为研发团队省出了一大笔费用。“工研院在团队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全链条的配套服务。

到了产业化阶段,完整的产业链让我们不出东莞就能找到上下游供应商。工研院还设有投资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股权架构、商业计划等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耿涛说。

事实上,小豚智能仅是工研院对松山湖园区发挥外溢效应的一个缩影。2020年,无人艇团队正式成立了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豚智能”),拥有“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全自主无人艇重点实验室”“全自主无人艇松山湖试验基地”等研发场地。

去年年底,小豚智能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赛总决赛(华为专场)的特等奖,成为全场最大黑马。在此前的先进技术行业赛中,公司以94.47的高分与第二名拉开了明显差距,获行业赛一等奖。此次获奖不仅让小豚智能在松山湖一举成名,还获得了400万天使轮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加速剂”。

“刚来广东的时候,我就觉得还是来晚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认为这里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耿涛笑言。他还透露,小豚智能正计划今年4月份入驻松山湖双创社区,继续扎根广东,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


搜索文章/转载

请戳菜单栏

qkbj@ste.gd.cn

投稿合作请洽

+86 20-8316-3251

商务合作请洽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4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