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区块链,未来已来

发布时间:2019-11-22 15:51:08 作者:杨望  
分享:

2019年10月6日,作为Libra项目首批加盟成员——PayPal,宣布正式退出Libra项目,专注自身业务发展。鉴于PayPal在全球支付清算举足轻重的地位,Libra创新日益跨入非常态阶段。


  Libra愿景虽远大,终难成货币


  Libra项目的主要发起方Facebook,也许不曾想到项目白皮书发布后三个月不到,Libra项目的全球推广过程会变得如此艰辛。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PayPal、Visa、MasterCard和Stripe等28家全球跨国企业联合发起Libra项目。此项目愿景远大,白皮书描述为“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成为继比特币、莱特币和瑞波币等第一代数字货币进驻跨境支付和普惠金融场景后的又一项目。


  对于数字货币,各界组织热议最多的便是,Libra等数字货币究竟是不是货币?我们需要先厘清货币的理论边界。通常而言,货币具备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备三项职能。对商品货币流派而言,支付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备系支付手段职能衍生而来。商品货币流派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因此,2008年,比特币问世,其崇尚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均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商品货币流派,即一切人们普遍接受的一般支付等价物均可谓货币。


  然而,威廉·配第开创的商品货币流派起始于17世纪,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约翰·凯恩斯为主要代表的国家货币流派成为现代货币学说主流,国家货币流派认为,货币最重要的职能是记账单位,基于国家(政府)的信用,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均由其衍生而来。因此,各个国家出于主权经济权利考量,依据国家货币流派理论,建立二元货币体系。基于国家主权信用,各国央行或财政部发行主权货币,由银行等中介机构通过发放贷款来进行信用扩张,从而进一步创造货币。


  近现代,国家货币流派主导着现今货币体系。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在全球多个经济体处于严监管状态,流通性渐弱。Libra作为数字货币中的第二代——稳定币,愿景虽远大,但难成货币。具体而言,现如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明确表态对其强监管或严调查,只有新加坡持开放态度,加之PayPal宣布退出,恐怕会引发连锁反应,对Libra这一尚在襁褓中的创新数字货币来说,前途未卜。


  区块链正本清源,星星燎原


  毋庸置疑,商品货币和国家货币两大流派主张的货币,在主导经济金融活动中均存在问题,相互之间,非此即彼,欲取而代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普遍归因于现代货币运行体系的弊病,货币超发、信用泛滥、风险加剧,金融市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而,继19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市场参与者们对现代货币运行体系再一次产生了质疑。


  2009年1月,比特币系统的上线,大家仿佛看到了曙光,似乎重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经济时代。经济意义上来说,经济金融活动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本质是信用,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独特的技术属性,好比一台信任机器,让比特币系统的参与用户们无中心、无中介、公开透明地进行着交易,创造着信用。


  具体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比特币为区块链技术的优秀应用,将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时间戳记录、工作量证明和区块交替签名等信用自主治理技术应用到极致。与此同时,比特币作为公认第一代数字货币,创新性为参与用户提供了点对点无中心化自我治理的平台制度安排,为未来长达十年的“币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9年以来,人们将比特币用于支付、转账、证券、衣食住行、教育娱乐、政务公益等各个场景,比特币的各类衍生者(瑞波币、莱特币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币圈”这一社区自治组织也随之而来。


  天使的另一面是魔鬼。比特币在支付转账层面上的快捷便利性很快被犯罪组织利用,用于洗钱、欺诈、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步地,多国政府也逐步出台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法案,将比特币列入交易负面清单。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加快,资本、人力、土地和技术等要素红利凸显,特别是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断。创新永远是无止境的,区块链技术一直隐藏在比特币、以太币、瑞波币等光芒之下默默无闻地创新着,直到2014年10月大英图书馆的一场《关于比特币未来畅想》的技术研讨会,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名词才正式被提出,渐渐被世人熟知。


  区块链,掀起了价值互联网的一场革命。保罗·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曾经重点说明定价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无独有偶,区块链正是在第一代互联网——信息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升级了价值传递流程。将定价机制以点对点记账和去中心化的保密安全交易方式,更好地传递信息给用户。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出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让产品和服务信息顺畅低成本地传递给用户,这一学说也创建了新制度经济学流派。时代更替,特别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中介属性在交易中显露头脚,着实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出现,让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


  不言而喻,人们对于降成本、提效率、补短板的需求,总是欲求不满。区块链在2009年横空出世,为价值互联网创新提供了天然的解决方案,区块链2.0智能合约在法律、金融、物流、医疗、食品等多场景进行跨界融合应用,实验产品成功转化之际,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辨别“庞氏白皮书”区块链项目。


  经过多轮严监管和市场出清后,正本清源,星星燎原。区块链的1.0数字货币和2.0智能合约也进一步融合进化,以Libra为代表的稳定币项目发布,无疑给区块链创新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创新与监管,永远是“跷跷板”效应。区块链创新道阻且长,随着Libra项目进入非常态,更是艰辛无比。然而,区块链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本身是用于升级社会生产关系,重铸社会信用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合规化、正常化、全球化的区块链时代终会降临。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19年11月刊。

  欢迎微信分享,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