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况杰: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

发布时间:2019-03-26 16:38:01 作者:况杰  
分享:

  猪年春节假期,电影市场杀出一匹黑马。一部叫做《流浪地球》的电影,火遍全国电影市场。大年初一的票房,《流浪地球》还是第二名,但是随着在豆瓣、猫眼等头部专业新媒体平台上的口碑爆棚,好评如潮,自大年初二起,《流浪地球》就牢牢占据全国票房榜第一的位置,并且把其他几部电影远远甩在了后面,截止到216日上午的票房就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成为名副其实的“ 超级大片”。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和吴京主演的另一部电影《战狼2》一样,《流浪地球》可以被称为是“现象级电影”。

微信朋友圈里,几乎人人都要发与《流浪地球》相关的内容,刷存在感。技术控们热烈讨论行星发动机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引力弹弓够不够给力。而搞不懂洛希极限、氦闪等拗口名词的文科生们则关注电影的文化冲突、情感交流。评论家们则发现“《流浪地球》如同一部探测仪,探测出身处多元文化语境里的中国人的情感归依,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积淀的经典价值观在当代土壤中的根深蒂固”。

能说的都被别人说完了,我也得刷刷存在感。作为理工科背景的投资人和财经评论员,我倒更关注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的协同创新机制。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的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发现新市场等都是“创新”。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当得起“创新”二字。而反观另一部一度领先票房的喜剧电影,虽然有几位大咖明星加持,但是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电影票房也没有能进一步有所突破。

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而其实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早已提出“协同”的思想,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互有序支持合作,形成整体最优,就是协同。一部电影从概念构思、剧本创作到最后的院线上映、分账收款,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有序协同,而且往往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间的协同。

为什么要协同创新?很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达一定的阶段,创新的难度增大,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大。因此,协同创新的概念也就随之提出。不同学者提出了协同创新的不同定义,而笔者认为,协同创新,必须满足四个要素,第一是明确目标,第二是科学分工,第三是资源共享,第四是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协调组织。

协同创新的概念,在科技创新方面使用得比较多,但是在文化产业上,似乎并不受人关注。文化产业更多被认为是“艺术”,强调个体的作用,这实际是混淆了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协同创新的过程。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是无可争议的,一般的工业品是可复制的,而文化产品如果复制就是抄袭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就必然具有产业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协同创新就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电影工业为例,电影工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既有高度的艺术属性,又有高度的科技属性,还有高度的工业生产属性。电影的制作就是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绝不仅仅是编剧、导演、演员而已,摄影、录音、美工、服装、道具、音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成员,非常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而后期制作同样需要导演、剪辑、特效、声音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了后期制作,进入市场更离不开宣发团队。而整个过程需要有制片人的统筹组织,需要法务、财务等专业人士的服务。

而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硬核科技电影,复杂程度相对其他题材的电影更高。尤其是特效制作的要求更高。据报道,导演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时,把能实景化的场景都做成了实景,总共实景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场景的搭建极其精细。而全片更是有高达2003个特效镜头,“每个镜头改100版很正常”,最多一个镜头修改了251版,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难以想象。这些特效不是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可以完成的,而是由橙VFX、墨VFXPixomondoDexter、希娜魔夫等中国、德国、韩国的多家特效公司参与,据说整部电影的工作人员超过7000人。没有一个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制作这样一部科幻大片,是不可想象的。

协同创新的机制最大的优点有两个:提高效率和分散风险。《流浪地球》2000多个特效镜头,任何一家特效制作公司都无法在短期内按时完成,也没有哪一家特效公司擅长制作所有种类的特效镜头。因此,不同特效公司的协同,才能提高效率,保证完片时间。《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主要有四家:中影集团、北京文化、主演吴京旗下的登峰文化和导演郭帆旗下的公司,而联合出品方高达22家,包括阿里、腾讯、耀莱、芒果、上影、峨影这样的实力派影视集团,而发行公司也有9家之多。类似这样的多家甚至十多家、二十多家公司联合参与出品的情况,在近年来的电影制作中已经属于常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电影产业的不确定性巨大,出品方需要分散投资、控制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共享各个出品方的优势资源。

协同创新,在文化产业里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