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创业投资的简称。根据国发[2016]53号文《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出的定义,创业投资是指向处于创建或重建过程中的未上市成长性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一般来说,创投主要是指针对项目初期的天使投资、针对项目早期的风险投资,以及针对项目中后期的私募股权(PE)投资。
前几年,有个词叫“全民PE”,说的是大量的机构、公司,包括很多传统做实业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创投。某著名高校开的PE培训班,连续开了几十期,报名火热。不过,热闹一阵子后,现在趋于平静了。之所以趋于平静,是因为创投本身是个专业的事,不应该也不可能变成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风格。投一个项目简单,但是研究项目的商业模式、盈利前景、法律风险,并合理估值,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搞不好,就会被南墙撞了头。
创投其实是个精细活儿,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究项目,分析市场。同时,创投也是需要专业能力的,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是成功的投资人,因为企业家是身体力行自己带领团队把企业做好,而投资人则是帮助他人(创业者)把企业做好,起到的是引领、帮助、扶植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家往往只是精通某一个领域,甚至是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阶段,而投资人需要对市场的宏观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近年来,投资界比较凶猛的有两个机构,九鼎和天星。九鼎在业内有“私募工厂”的称谓,一度采用人海战术,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项目经理跟踪几乎所有看得见的项目,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九鼎的成名作是吉峰农机。2009年3月,九鼎投资了吉峰农机。2009年10月30日,吉峰农机成功登陆创业板。2011年-2012年,九鼎分批减持吉峰农机的股份,最终获得12倍以上的收益。但是,不是所有的投资都如此成功。先是登陆新三板后转道主板的九鼎集团,在前几年疯狂投出几百个项目后,现在风格也变得沉稳多了。天星资本则是专注新三板投资的,在2014-2016年期间,几乎任何一个新三板定增项目的路演,都会遇到天星资本。2012年成立的天星资本,曾经创造出一周投出33个项目的“天星速度”。而2015年全年,天星资本投资的项目达到400个。要知道,很多投资机构,一年也投不到30个项目。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天星资本的快速投资策略,确实让它抢到了不少好项目,但同时也让它陷入不少项目浮亏的泥潭中。根据2017年6月上市公司中科新材拟入股天星资本的相关公告得知,天星资本的估值应该在50亿元左右。而2015年8月,天星资本定增13.05亿元,对应的估值高达301亿元。两年过去了,天星资本的估值缩水了约80%。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投资也要遵循投资的逻辑。做投资,既要防止犹豫不决,错过好时机,但更要防止头脑发热,盲目“疯投”。这规律,简单说,就是活跃交易市场自身有其合理的市盈率,再好的项目,或者说看上去是再好的项目,也不应该偏离合理市盈率过多。在A股市场上,创业板目前的市盈率大约在50倍左右,而2015年最高时达到过133倍,2012年最低时则只有26倍。看起来,现在基本回归了理性。而创业项目,特别是偏早期、中期的项目,在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还不特别明晰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超过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否则,投资人一定会被“撞头”,撞得头破血流。
(编辑:李佳琪)
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