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调研,对企业家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深有体会。
牟平的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占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牟平就涌现了新牟村、西关村两个农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一直以来,牟平的第二产业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意识到科技进步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开始与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合作,走创新驱动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的谢建新教授研究出一种“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是一类高性能的复合导体。铜铝复合材料主要由铝芯和铜包覆层组成,兼有铜的导电性能优异、耐腐蚀性能好以及铝的成本低、重量轻等特点。在用作高频导线、大电流导电排等用途时,其导电性能几乎与纯铜相当,成本却能大大降低。但是最初只是一种实验室里的技术,无法成品化、商业化。牟平有一位企业家了解了这项技术,开始进行中试和工业化研究。从2008年引进这项专利技术到最终批量生产出产品,耗时六年,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发投资上亿元。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独具慧眼的企业家的大胆投入,这项科技创新就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现在,这项我国首创的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的工艺成本只是英国企业采用的静液挤压法的一半,虽然两种方法的成材质量相当,但我国的这项技术可以简化工艺、大幅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这项技术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牟平,我发现类似的现象很多。有一位从事机械加工的企业家,也是在创新上敢于投入,在重型卡车的动力转向泵这个细分领域成为国内龙头地位后,他又瞄准快速发展的高铁市场,他生产的高速铁路基础制动系统零部件,成为和谐号、复兴号的标准配套产品。还有一位企业家是从事环卫装备领域研发的,近年来也通过收购国外几家小型技术企业,开发出纯电动清扫机械,产量居全球前列,现在又开始研发无人驾驶的清扫机械。
应该说,一项科技发明的产业化,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作为风险投资家,面对这样的项目,很难做出投资的抉择,因为难以对技术的前景做出评估。而企业家往往有着对某个行业的深入理解,多年在产业内的浸泡,使得企业家在早期技术的投资领域比专业投资机构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冒险精神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例外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都是对新技术、新项目充满着好奇、渴望和热情,而财务出身的专业投资人一般更理性,对新技术更多是质疑,虽然这样能避免大的风险,但同时也会错过很多机会。
企业家的第二个优势表现在资金上。一项新发明、新技术的产业化既需要时间,又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一般投资基金都是有期限的,往往是“3+2”、“5+2”的形式,很难对几年内见不到效益的新技术进行投资。而企业家往往有一定的积累,可以用现在已经获得稳定收益的成熟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支撑新技术的试验,而这种产业资本是不考虑时间成本的。
企业家的第三个优势就表现在他的产业优势上。企业家一旦认准了一个技术,可以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去促进新技术的孵化,如现有的产房、可以共享的设备、已经掌握的成熟工艺,以及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资源。这些,都是一般发明者和专业投资人所不具备的。
这些年,我在国内各地对实体企业的观察发现,凡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企业,往往都有不错的效益,而且可持续发展。而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对新技术缺少热情和投资的勇气的企业,往往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效益逐渐下滑。
关键是,我们需要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投身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家投资创新创业。
(编辑:李佳琪)
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转发时请注明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