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具身智能备受瞩目的背后,是数实融合的产业革新

发布时间:2025-08-20 09:37:47 作者:王鹏  
分享:

2月28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成为今年备受瞩目的话题。

“具身智能”作为AI前沿发展方向,将对未来产业形态、现实生活和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但要让它从“纸上谈兵”升级为“真刀真枪”,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建设、突破难点,只有顺着科学的路径才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具身智能是什么,又有什么用?

具身智能是指一种依托物理实体实现感知与行动的智能系统,包含“具身”“环境”和“智能”三个层面的要素。当前,具身智能主要应用包括具身机器人、具身仿真平台、具身感知、具身交互、具身智能体和虚拟到现实的迁移等六种形态。

具身智能具备三大特性:

  • 一是动态适应性,可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实时互动,摆脱对固定规则、模型或数据库的依赖;

  • 二是自然交互性,相比传统AI,能为用户提供更自然、灵活和迅速的交互体验;

  • 三是广域功能性,通过实体感知获取广泛时空信息,显著提升决策精准度。

传统人工智能更多应用于静态和结构化任务,而具身智能则在大语言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人机交互基础上加入了物理实体与环境的互动和感知,更适合动态、多变的场景。

具身智能的物理实体形式丰富多样,不局限于人形,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各种形态和应用中较理想、技术难度较大和最接近人形的一种。

具身智能堪称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蓝海”,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对重构国际竞争格局也有深远影响。

作为数字时代国际创新的“必争之地”,发展具身智能既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转型提供全新引擎,更是我国争夺技术话语权、保障贸易安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突破点。

具身智能发展道路上的四座“大山”

尽管国内具身智能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想更上一层楼,还需解决不少现实难题:

一是安全风险升级。

相比传统AI,具身智能技术更复杂,又涉及实体应用,面临更严峻的隐私泄露、系统失控及伦理冲突:采集海量时空数据,隐私保护难上加难;实体交互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人机情感边界模糊,导致权责界定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通过算法加密、安全冗余设计等技术手段,还需结合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协同治理。

二是产业链自主性缺乏。

目前具身智能的核心软硬件如高端传感器、工业控制软件,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卡脖子”阻碍了国产化进程,导致生产成本高、供应链韧性不足。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从芯片、算法到终端设备全链条自主生态,提升产业安全性与全球竞争力。

三是商业模式尚未跑通。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多停留在研发验证阶段。高算力成本与长回报周期,限制了规模化生产,市场场景渗透率也不高。为打破这一僵局,企业需推动技术降本增效,探索“硬件+服务”复合盈利模式,构建企业、科研机构、资本联动的产业生态。此外可通过标杆案例加快市场教育,形成可复制的商业路径。

四是场景融合深度有限。

虽然工业、服务业存在明确转型需求,但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应聚焦仓储物流、智能工厂等实体场景,开发适配性强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以实际效能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落地与价值创造良性循环。

具身智能发展的五大“关键法宝”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才刚刚起步,中国需抓住窗口期率先抢占技术高地,掌握国际话语权。建议从战略布局、生态构建、数实融合、人才培育、安全治理五方面系统推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战略协同。

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在政府工作报告、“十五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其重要性;合理规划具身智能发展路径和阶段,包括技术研发、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推动其与数字经济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构建政策、产业、资本协同生态。

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跨境合作等政策。建立专项产业基金,通过税收优惠、创新补贴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扶持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

第三,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与场景创新。

打造“数字孪生+具身智能”融合应用范式:在工业领域,重点突破智能工厂自主决策系统,推动柔性制造与质量管控升级;在服务业,开发养老陪护、医疗手术等垂直场景的协作机器人。建立“场景库—技术池—标准链”联动机制,通过标杆案例加快技术扩散。

第四,建设开放式创新与人才平台。

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商业落地”三级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推进多模态感知、边缘计算等共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难题。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跨学科实验班,打造“高校理论培养—产业实训基地—海外人才回流”的立体人才培养通道,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实现精准引进高质量人才。

第五,完善安全治理与伦理框架。

构建“技术防御+法律规制”双重体系:研发数据联邦学习、动态权限管理等隐私保护技术,建立机械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人机协作准则。推动相关安全管理条例立法,明确产品责任认定规则,在医疗、交通等高风险领域,实行准入认证制度。

编辑|李佳琪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商务合作,获取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专栏作者一周热点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