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体必康毕利军:打响结核病防控“阻击战”

发布时间:2021-01-04      作者:编辑部  
分享:
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毕利军和团队以突破性的结核杆菌蛋白质筛选及识别技术,打响结核病防控的“阻击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与金融杂志”(ID:STFMonthly)

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毕利军和团队以突破性的结核杆菌蛋白质筛选及识别技术,打响结核病防控的“阻击战”。

毕利军

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

采访|李慧 文|苏宝茵 

责任编辑|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结核杆菌的“猎手”

不论是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还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留下了结核病的印记。检出率低、疫苗保护期短、药物耐受……这一古老的疾病至今仍未被现代医学征服。

作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中国市场长期受制于没有相关的新药及疫苗上市,令结核病的防控形势尤显严峻。

困扰结核病防治的瓶颈之一,在于构成结核杆菌的基因达4,000多种,难以辨清当中哪些是致病的,哪些又与耐药性进化相关。如何将潜在的坏家伙准确地 揪出来?这正是结核杆菌“猎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毕利军的“看家本领”。

2013年,怀着科研成果转化的理想,她和团队在佛山市顺德区创办了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体必康”),专注于结核病诊、防、治创新产品的研发。

体必康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成功建立了覆盖率达95%的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克隆库,以及含4,262个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的表达库。基于此,团队构建了全球首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


不仅如此,团队更利用蛋白质组芯片和全蛋白质库通量,筛选上万份结核病血样,获得了可作为结核病新的诊断标识物的免疫原,成功研发出新型结核病诊断试剂。而在新型疫苗研发方面,毕利军透露候选疫苗正处动物实验阶段,有望明年完成报批。

近8年来,体必康基于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当中不乏是国内领先甚至是全球首创技术。目前产品已获得14个批件,进入医院和机构200余家。

科研成果从纸上“走”向临床

当毕利军回首2000年时,她在结核病研究领域接二连三取得突破,但不甘心论文待在抽屉里一无所用,于是她自2008年起频繁往医院一线跑,筹划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

经过13年的努力,毕利军的结核病研究成果终于等来了转化的时机,广东省、佛山市以及顺德区政府全方位的扶持政策让毕利军立下了放手一搏的决心。她的技术转化梦,最终在这片丰饶的南方土地扎上了根。

体必康成立的第一个3年,是毕利军团队进行产品化探索的3年。为了让纸上的设想变成实在的产品,他们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反复实验。当样品被小心翼翼地捧出实验室之时,产业化目标正在毕利军的面前等候。在产品化阶段充当“技术总监”的毕利军,这时挑起了“厂长”的职责。

一把撸起袖子,最终花了1年多的时间,硬是与团队将各个生产流程摸透走通。拦在毕利军团队最后的是商业化探索。换上职业套装、拎着塞满产品和说明书的皮包,营销总监毕利军随即“走马上任”,一跑至今就是3年。她透露,体必康所针对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

8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算上实验室前期研究的3年,毕利军团队的技术成果从纸上真正走到应用一线,前后历经逾十载。

毕利军表示,以往国内可用于技术成果转化的高端工具和实验条件与从事科学研究相比差距甚远,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一局面有望改变。随着国家的重视,她认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转化应用将得到提速。未来,疾病诊断行业市场的细分化程度将会更高,市场需求也将更大。

“边造船边出海”

体必康的产业链涵盖了生物医药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产品和服务内容包括:结核病免疫及微生物诊断产品研发、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制造、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研究的一系列科研服务、提供免疫原和标识物系统筛选、蛋白质表达和纯化、动物实验等技术平台。

毕利军坦承,后三块业务最初是为保障结核诊断产品的落地而延伸出来的,皆因从检测试剂研发阶段的科研技术平台、到其量产时所需的专业车间等硬件设备,乃至产品落地后需配套使用的仪器等,并没有能完全满足团队的现成条件。“我们不得不‘边造船边出海’。”毕利军说。

此举虽是“为势所逼”,实际也是公司针对市场痛点的“顺势而为”。体必康的四大业务板块均从终端用户需求切入,在各自细分市场形成出众竞争力。

如拳头产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系列诊断试剂盒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使用起来安全又快速;细菌分散计数仪填补了国际结核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自动化市场需求的空白;蛋白芯片产品和技术服务帮助一线医生从临床问题切入完成科研突破;全方位的技术平台为生物医药项目的孵化保驾护航……

“从市场痛点出发,利用自身的技术强项长期满足用户需求,为他们创造价值。”这句话,毕利军在采访中反复地强调,更被她视为评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所在。

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过往一直是她在实验室搞科研的立足点。但她说科研工作者一旦创业,最好得抛开以往的思维惯性,因为商业决策的路径很多时候与科研的思路相“逆”。比起技术攻关,创业更难的是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决策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时候,毕利军感觉创业是“反人性”的。

“即使是以前在中科院像家人般长期共事的师兄弟姐妹,一旦在公司犯了错,该受批评的、该被开除的都得执行……”性格重情义的毕利军总会难过得感觉“自己不是个人了”。但她明白并强调公司的稳定发展需以科学、严谨的管理作支撑。她坦言团队过往曾只顾一味苦干,走过不少弯路,由此会更重视为企业发展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5个人到一群人

从最初的5人到如今超过200人,体必康的团队不断扩大。毕利军表示生物技术领域的产业化人才需兼备学科知识基础及组织管理能力,“招工难”一直是行业的老难题。

体必康的策略是高度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完善员工晋升渠道。毕利军习惯将同事喻作亲人,“大伙老聚在一起加班,相处得比自己的家人更多呢。”客户在她心中是“情人”,需通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才能打动对方。“所有的投资人都是体必康的恩人,”毕利军感慨道。

自2013年5月至今,公司已先后完成3轮超过1.3亿元的融资。B轮融资正在进行中,金额将达8亿元。生物医药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她表示团队靠的是实干、真诚还有对目标的坚定不移打动投资者。

毕利军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人”的作用。公司的前进离不开集体力量,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繁荣也是独木难成林。发挥行业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抱团效应”,这正是体必康主导建设广东云天生物创新产业中心(下称“产业中心”)的初衷。


作为体必康的重要战略布局,位于顺德乐从的产业中心于2016年正式动工,计划打造为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的载体,引入各类生物医药项目进行科技企业孵化,形成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生态圈,发展定位是世界级的动物中心和抗体研发生产中心。

现有5家围绕产业链定向招商的企业签约入驻产业中心,当中多为中科院的科研团队。随着这些生物医药产业领军团队的不断注入,将有力促进产业中心的科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无论走到多远,毕利军团队和这群心怀技术报国梦的科研工作者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起点:那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为结核病等疾病的防控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为人类健康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12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如需转载请与融哥联系)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