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大汽车联盟秘书长张瑞锋:2023年汽车产业的三个关键词——内卷、生生不息、数智化

发布时间:2023-06-14      作者:编辑部  
分享:
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

张瑞锋

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采写|李佳琪 采编|张孟月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张瑞锋认为,未来,智能汽车可能会更加接近拥有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甚至在万物互联中实现人们对汽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愿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全球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汽车产业朝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大批行业领导者们在2023年伊始便摩拳擦掌,期待拔得汽车智能化崛起的头筹。

近年来,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然而,新蜕变必然伴随着新挑战。

本期,《科技与金融》专访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深入探讨智能汽车的技术革命及科技创新趋势,解读智能汽车发展路径。

Q:请您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当下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张瑞锋:我会选择“内卷”“生生不息”“数智化”这三个词,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产业现状、态度和未来。

“内卷”是汽车产业当下的状态。从今年年初特斯拉大幅降价,到湖北省东风系全系列汽车推出限时特惠,汽车市场的“降价潮”愈演愈烈,从新能源汽车领域“卷”到燃油车领域,争抢消费者的“厮杀”异常激烈。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让各汽车品牌在汽车智能化路线上积极布局,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内卷”潮一波接一波。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也展现出了“生生不息”的态度。汽车产业不断朝“新四化”变革方向努力前行,并且不断有新的科技人才涌入汽车行业,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另外,汽车产业进一步朝“数智化”发展,其中汽车数字化设计、构建数据底座、形成数据生态、开展智能化服务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条例构建智能交通、数字经济体系,助力汽车产业电动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汽车消费群体年轻化,精准的汽车智能化需求进一步上升。如今,智能化车型品类不断丰富,我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逐步呈现出多元竞争格局。

Q: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已经是汽车革命的共识,您如何理解“智能汽车”?

张瑞锋:我认为“智能汽车”的定义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会有所变化。

早些年,社会对智能汽车的普遍理解主要是围绕辅助驾驶,比如具体体现在前方碰撞预警、道路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多级起爆安全气囊、预警式安全带等单车安全功能,智能驾驶座舱、乘员感知系统等座舱车内应用功能,以及智能汽车安全网关、智能网联系统等车际互联功能上。

当前阶段,汽车的智能化尚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可以把智能汽车看作是为人类提供优质驾驶服务、实现人车智能交互、整体提升驾乘舒适度的一种智能工具。

未来,智能汽车可能会更加接近拥有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甚至在万物互联中实现人们对汽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愿望。

Q:在“降价潮”之下,您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应如何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张瑞锋: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数智化将成为未来车企角逐的方向。

因此,要想在这波降价潮中走出一条生路,我认为汽车企业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

一是以创新技术引领市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构筑明显的先发优势,令企业取得强大的综合竞争能力,如更长的续航、更优的成本、更舒适的车内空间、更安全的驾驶体验,这样必然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技术创新还能产生强大的前后向带动效应,起到引领市场、拓展发展前景等重要作用。

二是以用户为王。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用户需求,通过提升车企服务质量建立用户生态系统,让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下,找到自己喜欢的交互方式、功能应用。

例如,有的汽车品牌进一步挖掘年轻消费者喜好,赋予汽车新的属性—— 助手属性、宠物属性、生活属性。我建议,汽车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喜好,除了回归交通工具属性之外,还需要拓展汽车的新工具属性,让汽车可以为车主提供更多的精细化服务,提升用户用车的想象空间。

Q:在数字化时代大迈步的情况下,您认为未来汽车的用户需求、产品形态和产业价值将分别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张瑞锋:我认为汽车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路去发展,还原其作为一种高效出行工具的属性。未来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会更加强调汽车空间的舒适性和汽车企业提供的便利性服务,对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此,汽车的产品形态在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是革新,以尽可能还原给人们更多使用空间。例如在城市内穿梭的智能网联汽车,外观形态可能会逐渐朝“单厢式”的形状演变,甚至汽车沙发座椅设计的变革,会给驾乘者更多的工作、交流、活动、休息空间。

另外,随着汽车的进一步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线控滑板底盘+智能驾驶座舱”等模块化组装式造车的思路将更加普遍,这一系列革新,将令汽车的产品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汽车向来是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零件无数的机械产品,未来的汽车可能成为可分离式设计、积木式组装的自由组合的产品。

未来汽车的产业价值更多会体现在数字化、软件化和服务化方面。如果把汽车看作是一个超大型手机的话,手机里的所有应用软件都可以在汽车上同样实现应用,并且有更大的应用和服务空间,但同时也有更多专业性、功能性、安全性、定制化的要求。当前汽车车载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增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Q:虽然政策一片向好,但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面临着许多挑战。您认为主要挑战有哪些?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张瑞锋:面临的挑战很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都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硬件、软件和安全。

第一,硬件方面,其中最大的一个挑战是车载芯片的研发,芯片是整个车机系统的大脑,是算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但芯片从零开始研发到上车,要经历大约五年的研发期,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另外要解决高精度定位、智能座舱、汽车通讯的相关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等。

第二,软件方面,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底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库建设和云控平台等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几个方面决定了一辆汽车是否真正智能。

第三,安全方面,我国汽车网络安全检测工具的开发仍存在短板,当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入侵检测技术的大部分成果都是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展开的,还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汽车安全检测标准和规范,这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加速令汽车安防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汽车产业的功能性创新做得很好,但是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上仍然很薄弱,所以除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之外,我认为也要积极发挥创新联合体的作用,实施重大工程的联合技术攻关。

同时,我也想呼吁更多风险资本关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源头,辅助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政府应当更多关注那些活跃在创新前线的25~35岁青年,减少他们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刚起步不久的中小微企业比起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大企业更需要政府浇水培育。

Q: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链韧性如何?有哪些薄弱环节还需重点突破?

张瑞锋:广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目前有点像是草原生态,虽然已经有几匹快马领先了,但生态系统还相对薄弱,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系统完整的森林生态。

广东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乘强商弱、整强零弱、合强自弱、内强外弱、前强后弱”等“五强五弱”的特点。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但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水平不仅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甚至许多零部件还需要外省企业供应,自主供应保障不足。所以我们的汽车产业链是非常脆弱的。目前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积极部署汽车零部件强链实施方案,来破解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问题,例如招商引入配套企业、技术联合攻关等。

我希望广东能进一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击能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链韧性更强。

Q:在汽车产业竞赛的下半场,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发展阶段中,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

张瑞锋:首先,要改变从前那种一味追求快速增长的发展思路,改变以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抓手,推动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有人才就有一切。

其次,产业相关各方应形成合力发展。我把高质量发展路径比喻为一个“王”字,寓意“顶天立地”:我们的政府如同第一横,应做好顶层设计;研究院所如同中间第二横,应做好创新技术供给工作;企业如同第三横,应使技术创新产品落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大汽车联盟、产业协会等这类社会组织是中间一竖,应当发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作用,赋能汽车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最后,我认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培育也非常重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其正在布局形成以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为核心,珠三角及粤西北相关地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有关地市要依托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大汽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具有国际水平、视野开阔的联盟组织、专业智库机构,发挥中国一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赛迪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借鉴国内外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数字化、智慧化作为智能汽车转型升级标志,了解跟踪全球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制订发展战略,满足广东实际应用场景,以拓展国内市场以及欧洲等国际市场,加快将广东打造为世界级创新型汽车产业集群。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