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滕堂伟: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22      作者:滕堂伟  
分享:

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从具体内容上看,总体可以概括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区级数字化转型赋能+园区智慧化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的多层次综合推进模式;从空间尺度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动协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验的总结,并试图结合大湾区的实际情况,为大湾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若干参考借鉴。

滕堂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集群创新与区域发展模式。

文|滕堂伟 图丨由受访者提供

一、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模式

(一)强化一流新型基础设施的条件支撑

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1.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截止2020年底,千兆接入能力已实现上海全市覆盖,拥有612.7万户5G用户,比上年末增加591.2万户。互联网省际、国际出口带宽28863GB和6941.9GB,分别比上年末增加7003GB和1865.5GB。

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50.32Mbit/s,成为全国第一个超50Mbit/s的城市。累计建成32038个5G基站,其中2020年新增15837个;累计建成51560个5G室内小站,其中年内新增37648个,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已实现了5G网络连续覆盖。

通过推进400余项5G应用项目,以行业示范应用带动5G产业链、业务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育了15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宝信、上海电气等),由此带动上云上平台经营的中小企业数逾10万家。

2. 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上海是中国除北京外IDC业务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2020年上海地区IDC市场规模达到140亿元,年增长率近15%。上海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达到35.9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上海市大数据平台规模国内领先,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启用了全国首家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第一批近百类、超过51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400万条。

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高

根据上海市科委发布的《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大科学设施集群效应逐步凸显。

 例如,硬X射线(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光子领域的重大设施全面建成。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2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1+7+X”大科学设施群雏形,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强大支撑。

(二)区级数字化转型赋能

上海16个区均已成立各自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市、区数字化办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得以初步建立。2021年5月份确立了第一批7家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积极谋划“一区一特”,找准优势定位、形成区域集聚。

结合“五个新城”建设,抓紧推进数字化先行区规划建设,面向未来,率先探索人、城、产的融合,推动区域内优势产业与重点场景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作为上海市制造业重要集聚地的金山区,由金山区政府与中国移动上海研究院、上海联通智能制造研究院等12家部门、企业联合共建了“上海湾区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从培育汇聚不同行业企业交流协同、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和辅助政府相关决策三方面着手,建设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和线下应用推广平台,汇聚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各类工具、案例,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借鉴,为政府提供辅助决策。

(三)园区智慧化建设

上海制造业实现了向产业园区的高度集中,2020年底,全市近90%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各级开发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高,全市公告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4.97%,其中国家级开发区高达92.41%,市级开发区达到77.67%。

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成为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其中,特色园区是上海“五型经济”发展和新技术、新产业培育的主要阵地,对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中,特色制造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优先加快布局基于5G(数据收集和传输)、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实现智能应用场景 ) 、 工 业 互 联 网 ( 企 业 间 的 信 息 整 合 与 共享)、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促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智连”,消除信息孤岛。

二是协同实施厂内数字化和厂间数字化,建造智能工厂或无人工厂,推进产业链或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推动特色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产方式数字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共享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楼宇型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

三是着力推进园区生产性服务数字化,尽快实现生活性服务数字化。

(四)龙头企业带动

上海聚焦于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和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了这些行业内龙头企业在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发展重心上的加快变革,即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由上级指令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以用户为中心,聚焦“新四化”,打造制造新模式;需求侧企业日益重视激发场景活力,供给侧企业则加快核心能力提升。

结合上海国企比重高的实际,持续实施国资国企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专项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集群式融合应用;结合“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培育工程,打造经济数字化转型头部企业、标杆平台、融合应用品牌。

截止到2020年底,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大型企业已有300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0多个,上云上平台的中小企业12万家,已建成了1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80个市级智能工厂,平均提质8.6%、降本10%、增效7.3%、减存4.4%。全市已经有248家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76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

二、 长三角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2021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的《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协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

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特点在于充分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优势。上海在实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了长三角三省一市21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已实现了83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020年与长三角共享交换数据近2500万条。

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综合测试床、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中试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业的高水平开源社区联盟等,开始成为上海引领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例,由于土地、电力等资源供应紧张等原因,上海市继续收紧数据中心建设政策,明确禁止中环内新建数据中心,严格控制新建数据中心的规模、能耗。

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建立基于直连的毗邻区数据中心新模式。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增值电信领域投资贸易便利化,部署全市内容存储交换枢纽,统筹能效指标,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

在此背景下,主要IDC服务商及部分本地服务商,逐步加快IDC业务在上海周边地区的布局进程,重点分布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苏州太仓市、昆山市,对上海市机柜资源的有效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大湾区制造业发展特征及其数字化转型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受限于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这里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制造业规模庞大,其各地级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如图1所示。

大湾区各地级市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大,其中以深圳市制造业发展规模最大,无论是制造业总产值或增加值均为粤港澳大湾区之首,佛山和东莞则相对次之,广州市紧随其后,且与其他地级市形成一定断层。

粤港澳大湾区9地级市平均制造业总产值破万亿,平均制造业增加值近3000亿,占比2019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约10%,在全国制造业发展中具有较大比重。可见大湾区制造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对全国制造业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下内容为摘录,完整内容请参阅杂志)

▼▼▼

(一)制造业主要行业主导作用显著,但行业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大湾区各地级市制造业主要行业主导作用较为显著,从占比角度而言,制造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排名前三的行业对应占比均相对较高。

(二)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对制造业推动能力

差异悬殊,股份制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大湾区被视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开放度最高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而这一点在其不同经济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上也有所体现(表2)。

(三)制造业主要行业间差距悬殊,计算机产业具有绝对优势

依据大湾区制造业主要行业总产值及增加值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3所示。大湾区制造业主要行业间存在较大差距。

(四)大湾区制造业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无论是从制造业总产值及制造业增加值角度而言,大湾区制造业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

(五)大湾区制造业核心区主导行业存在较高重合,资源要素分配值得关注

由表1可知,深莞广佛四市制造业主导行业存在较高的重合。

(六)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政策导向性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地方政府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数字赋能均予以高度重视。

四、 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对大湾区的若干借鉴

上海作为“五个中心”的直辖市,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其独特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诸多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可比性。但上海的实践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后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进一步促进新基建的区域均衡布局

大湾区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了网络支撑。

(二)进一步促进不同制造业部门的数字化转型

上海立足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主攻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点(重点企业)”到“链(产业链)”到“圈(生态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各行业间的差距相对较小。

(三)切实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瓶颈

针对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够“智连”、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国外依赖度高、中小企业占比高但缺乏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等已经成为大湾区制造业转型中的突出瓶颈。

(四)推进大湾区协同转型

充分发挥广东省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优势,借鉴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推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支持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发展、联合促进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联合建设产业链发展载体、联合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六个联合”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数字化协同转型的大湾区路径。



编辑|张孟月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加快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重点策略与关键举措研究》(2022-zk-04)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加快上海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思考[N].上观新闻,2021-05-27.

[2] 张越,刘萱,温雅婷,余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创新生态发展机制研究[J].创新科技,2020,07:17-24.

[3] 盛雪锋,吴越.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研[J].上海信息化,2021,05:12-16.

[4] 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全球灯塔网络:重构运营模式,促进企业发展[R/OL].2021.03,https://www.mckinsey.com.cn/wp-content/uploads/2021/04.

本文摘录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1年7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