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李志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浅析

发布时间:2020-12-23      作者:李志红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李志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李志红 图︱由作者提供

一、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人才资源,科技投入大,国际化发展程度高。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产品化和产业化等过程,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

2017年实施的《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提高了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吸引全国各类科技成果到广东转化和科技人才来创业。

2019年广东省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2019年,广东省投入R&D经费位列全国第一,为309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93.79亿元。2019年广东省GDP达到107671.07亿,相应的R&D占比2.88%,超过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989家、众创空间986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2019 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80.77万件,比上年增长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33万件。广东省专利授权总量52.74万件,增长10.3%,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97万件,增长12.2%。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量29.59万件,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连续多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但一般集中在一些知名的国企或民企。总体而言,广东省的企业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外贸非常活跃,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明显。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拥有海外市场的企业,如华为、OPPO、格力等。

2018年广东省创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粤港澳的科技资源、科技优势发挥合力协同效应,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广东省有多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金融领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香港地区有多个世界级大学,有国际化的科研环境。

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各地的优势,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内在要素如专利质量、成果成熟度、成果转化的内在条件,还有外在要素如政策、转化平台、人才等多个方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同时还涉及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和产业发展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在与政策、市场等的对接中产生不同的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的完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科技成果的归属、评价、转化激励等。需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特别是各地区要制定与成果转化需求相适应的内部配套政策体系。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审批、人员激励、绩效评价等方面,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突破。相应的,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体系和支持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落实科技成果的处置权。

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要不断地完善,要有相关配套政策的细化与可执行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科研人员的利益并激发其活力。

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效地促进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大政府引导基金的力度,使科技成果容易转化、顺利转化、成功转化。同时,需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的特点,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倾斜来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发展的平衡性。

(二)科技成果的专利形成和转化条件问题

大湾区的专利成果大多属于一些龙头企业,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在专利申请、专利购买和使用等方面不足。

专利申请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由于专利本身在社会认可度上存在着复杂性。一方面,科研体制内由于专利与奖励及科研评价机制不挂钩,使得科研人员申请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专利在科研体制内的被认可程度低,许多专利被认为是凑数型成果、科技含量少。有些科技含量低的专利申请获准,降低了专利的价值和社会认可度。

其次,专利一方面申请时间过长(2年),一些研究人员等不及专利作为成果的出现,故申请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审查标准偏离学术性较多,更偏向实用性,但实用性又难于判断,尤其是在经济性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

究其根本,专利是更偏向技术的,是一种技术保护的手段,比起论文来,有实用功能的专利成果更容易在企业转化,并得到企业青睐。专利是技术角度的成果,技术对应更多的是工程师群体。社会对该群体的认可度也需要提高。

专利购买和使用等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大量既有专利的闲置,很多专利成果无法转化。这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微企业对专利查询不熟悉或者不重视专利保护而使用;另一方面是大量专利本身的技术或市场价值不高,无法被实现或利用。

除此之外,还有专利转化的平台条件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支持条件不足(如成本限制)、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都会影响专利的有效转化。

(三)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缺乏

粤港澳大湾区有许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而且有香港、澳门地区的国际化人才,有明显的人才优势。但科研实力需要进行实用性转化,才能发挥出其技术实力的优势。

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既懂科学、又懂技术、还懂市场的专业人才群体。这个高端群体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困难重重。

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解决好影响成果转化的内外因素,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专业化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觉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好内在和外在的基础。(未完)

编辑|李佳琪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12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如需转载请与融哥联系)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