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黎友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0-12-23      作者:黎友焕  
分享:
湾区亟需抢抓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把粤港澳三地科技及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要素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创新水平、人才队伍的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使湾区成为我国新时期创新发展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封面故事|黎友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展望

黎友焕

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黎友焕 图︱由作者提供

一、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陆续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广东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对标世界级一流湾区,充分发挥“双区驱动”优势,实现“双区”叠加效应。

通过发挥区内各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协同作用,有利于湾区实现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有助于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为特征的主体功能明显、各城市之间产业协同,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框架。

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应用的渗透对整个湾区的人才储备、产业结构、民生福祉等诸多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湾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广东省的综合创新能力连续3年排名全国榜首,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均排名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引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1]

当前,尽管广东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优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在产业结构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从湾区各城市2019年的R&D投入与产出数据来看,R&D投入强度极差较大,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其中,深圳R&D投入强度接近5%,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远远领先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广州研发投入虽然总量较大,但强度仅为3%,[2]与深圳相比差距明显;而区内发展相对滞后的肇庆、江门等地则只有1%的投入强度;香港和澳门虽然经济发达,但R&D投入强度也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两地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缺乏企业研发投入基础。[3]

《2020年广东统计年鉴》、香港和澳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湾区内各城市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香港和澳门在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方面发展较快,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深圳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广州依靠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以及发达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基础较为稳固,正在逐步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医药科技、生物制药、信息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东莞和佛山等地则依靠传统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中表现突出;而湾区内部边缘城市如肇庆和江门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都较低,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同时,湾区内各城市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储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区内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各城市间基础配套设施未完善、劳动力质量尚未能满足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及过度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凸显。

为解决前述问题,湾区亟需抢抓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把粤港澳三地科技及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要素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创新水平、人才队伍的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使湾区成为我国新时期创新发展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态势

(一)新兴产业增长迅猛,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带动新一轮区域资源流动分配。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科技创新变革加速、劳动力素质提高相伴随的是未来湾区内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的加速换挡期。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的创新平台组合正在大湾区内加速布局: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先进能源科技广东省实验室”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落地,反映出实验室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已经得到初步显现,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兴产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机。

《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推动湾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以综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扶持政策措施为手段,初步形成香港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澳门以文化旅游交流为中心,深圳以新兴产业为核心,广州以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大产业为支撑,东莞、佛山等地区以传统制造业为优势并加快转型升级的湾区产业新布局。

随着湾区在经济体量、创新水平、生态建设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活力持续迸发,湾区内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将对湾区外的地区产生更大的“虹吸效应”,新注入发展要素与湾区内的各种要素(资本、技术革新、劳动力、政策等)也必将产生联动效用,从而系统性地推进湾区新兴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湾区各城市间的合作更为紧密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实现区域间的良性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证。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内部合作在交流平台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进展较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粤港高层会晤机制和具体项目合作机制的建立。

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海事合作协议》等粤港澳内部合作协议的实施,加上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粤港澳合作重要平台的开发建设,三地的商品、技术、人员和信息流动将更加便捷。

港深共建创新及科技园、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区域对口合作平台的落成,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其中优质中小微企业的快速融资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未来,通过湾区内地9个城市与港澳城市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湾区内外打通、相互促进,将提高湾区经济循环效率,带动湾区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协同发展。

(三)湾区内消费动能进一步释放

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消费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方面占全国GDP的比重均在11%~12%之间,[4]湾区内居民消费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粤港澳三地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转型阶段,在新兴消费、高端消费及服务型消费上发展潜力巨大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依托移动互联网迅速扩张的各类新型的中高端消费领域,将成为湾区消费新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随着5G建设的快速推进,5G衍生的各种产品和场景应用已经陆续出现并将有可能出现爆发性的高速发展,新消费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未完)

编辑|李佳琪

责任编辑│苏莉娜

封面故事|黎友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展望


[1]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能力研究[J].科技与金融,2019(07):65-75.

[2]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能力研究[J].科技与金融,2019(07):65-75.

[3] 广东省人民政府.2018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EB/OL].http://stats.gd.gov.cn/tjgb/content/post_2703185.html.2019年11月21日.

[4] 豆丁网.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电子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EB/OL]. http://www.docin.com/p-2233684624.html.2020年10月7日.

本文摘选自《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12月刊

欢迎订购本刊

(如需转载请与融哥联系)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