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登录 | 注册

高端访谈 | 刘科:未来不可预测,但要支持未来技术研发

发布时间:2020-09-01      作者:编辑部  
分享:
科技一定要支持未来,各种技术路线的研发大家都要支持。

文章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科技与金融》杂志

ID:STFMonthly


《科技与金融》高端访谈栏目将连续多期对多位高层次外国专家进行专访,为产业的技术升级、产业转型把脉献策,探讨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为读者带来国际合作的经验借鉴与启发。

"

“未来不可预测,但科学家仍需持开放的态度研发各种新技术。”

“电动汽车的研发要加强,但大规模产业化要谨慎,让市场去选择。”

“科学研究离不开‘坐冷板凳’”……

作为全球知名的能源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刘科院士 带领团队多年来围绕降低“散煤、柴油、氨排放”展开研究,寻找合适的治理雾霾的解决方案。

在《科技与金融》杂志的采访中,他金句频出,真诚地分享对我国绿色能源发展、能源安全、科研态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看法。

"

本文首发于《科技与金融》 2020 年8月刊

采访丨苏莉娜、张孟月 文丨叶青 编辑丨张孟月

责任编辑丨苏莉娜 图丨由受访者提供

Q

《科技与金融》记者

A

刘科院士

让市场选择技术

Q:发展绿色能源对缓解传统能源紧缺、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改善能源消耗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也高度重视绿色能源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绿色能源在安全、运营等方面面临瓶颈,该如何破局呢?

A:短期之内乃至到2050年,人类完全脱离化石能源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石油不够,整个中国的石油总耗量去年约是6.95亿吨,前20年我国还勉勉强强能每年产2亿吨原油,到2017年降到1.91亿吨,2018年进一步降到1.89亿吨,连2亿吨都没法维持,石油不够的问题怎么解决?大家寄望于向绿色能源寻找答案。

近年来,为了解决雾霾问题,有的地方推广“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方式,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因为全中国的天然气加起来的热值还不到3亿吨标准煤的热值,而中国的耗煤总量是每年近30亿吨标煤,老百姓购买的是热值,而天然气的热值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我记得大力推广“煤改气”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一度是美国价格的6倍,中国老百姓的人均工资不高,一个冬天仅取暖就花费上千元令人难以承受。

因此,发展绿色能源只有立足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绿色能源的未来发展,我就告诉大家:不要轻易预测,你是预测不准的。

Q:怎样理解您所说的“不要轻易预测”?

A:三句话。

第一句,科技一定要支持未来,各种技术路线的研发大家都要支持。

第二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我经常对大家说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能源界10年前的预测基本上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世界各国觉得天然气的储量很快将耗尽,当时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一路飙升,很多人认为价格还将继续上涨。

有公司开始寻找天然气的替代品,我当时所在的通用电气公司(GE)投入了28亿美金开发IGCC(煤气化联合发电)近零污染的火电厂。没想到不久后,“页岩气革命”到来,全世界突然发现了200年用不完的天然气。

随后天然气的价格一路狂降,从17美金每百万英热值降到了最低约1.5美金。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未来是无法预测的。

然而,尽管未来不可预测,科学家仍需保持多样化研究,持有开放的态度对各种新技术进行研发。

第三句,当技术尚未成熟,不要轻易使用产业补贴。

与其让政府买单,不如让市场来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如前20年大量的企业投资电动车,希望用电动车来取代燃油车,但由于锂、钴等矿产资源等制约,电动汽车短期内无法取代燃油车,除非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

Q:那您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何看法?

A:我非常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研发大家都要做,但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要谨慎,让市场去选择。

我觉得科技这一块都应该百花齐放,让各种新的东西出现,最终哪个会胜出取决于技术的竞争力。

能源安全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命题

Q: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保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您认为,保障能源安全应该注意什么?

A:能源安全对我国来讲是很重要的。能源可以做什么?

它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解决交通运输中的动力问题;第二、解决各种各样的发电问题。

落实到能源安全上,涉及到两个层面 — — 石油、电力的安全问题。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世界上真正有石油的国家是少数,一旦在极端情况下,运输渠道被卡住,石油的使用问题怎么解决?

这是推动中国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命题。我曾经和中石化的董事长傅成玉先生等讨论,建议在我国沿海地区,从深圳到渤海湾沿海建设一批战略储备油库。

Q:近两年,国家相关部委发文,把甲醇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方向。您从2017年就开始参与研发甲醇压燃技术,您为何进入甲醇这个领域?

A: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是液体能源永远是人类的首选。

首先液体能源可以大规模量产,量越大越便宜。特别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液体能源更合适,目前全中国的汽车产量达2900万辆;其次液体能源最大的好处是运输方便且便宜——陆地上可采用管道运输,海上可以进行跨海输送。

作为液体能源的石油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是产油的国家多,而是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甲醇属于液体能源,它是天然气、煤炭和氢的能源运输的载体,也是运输天然气的载体,气体在海上不好运,但把它转成甲醇就可以用船运输了。

另外甲醇与氢气相比,能量密度高,储运安全。而且中国可以利用液燃气带来的红利,利用我们充足的煤资源,将来如果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的成本可以降下来,那真的就是“绿色甲醇”了。

还有一个关键点,人类已经投资了几万亿美金建了大量的液体能源基础设施——加油站,如果再新建充电桩、加氢站等,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投入产出比太低。我看好人类未来能用上甲醇之类的清洁能源。

Q:甲醇压燃技术大概什么时候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呢?

A:我们这个项目的研发进展十分顺利。技术已研发出来,并拟和吉利合作。吉利已在贵州设立甲醇汽车生产线,投资额100亿。

但能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有本质的不同,不同行业的时间参数是不一样的,能源行业的变化需要许多年甚至几代人的积累才能有改变。

近年来,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在我国汽车、船舶、锅炉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行业中革命性的东西已经产生了,接下来需要大家踏踏实实地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推进,才能推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普及,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甲醇压燃机

科学家要潜心研究,不要“赶时髦”

Q:您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不能忘了科技的初心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您现在还持有同样的看法吗?

A:是的。

但比较可惜的是,目前很多研究都喜欢赶潮流、追时髦。虽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这些很红火的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人类生存影响更大的是:阳光、空气和水。当人类没有温暖的阳光、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哪怕手机再快、容量再大也没 有意义。

现在空气污染过于严重,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是较大的。

此外,业界产业投资的比例极不均衡,在“时髦领域”的投入远比“基础领域”大。

例如,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治理雾霾的研究虽然获得了一些科研经费,但比起5G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少很多。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科学家不该忘记科技的目的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好。

Q:您认为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A:整个社会首先要形成尊重科学的氛围。

以国内的大学学科建设为例,前几年电商很火,有的大学就开设了“网上销售”或者“互联网电商专业”,这个专业国外也有,就是“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

其实所有的学科到后期只是应用不同,但大学阶段的重点在于让本科生打牢基础,其他知识可以在研究生或职场阶段根据具体分工进行深入学习。

大学不应将本科学位设立得五花八门,学术界不能有浮躁之风。欧美很多大学的本科都在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练好了,才能为后续的科研或工作做准备。

对于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来,把精力放在解决民生工程的问题上,而不应热衷于“赶时髦”和“创建新学科”。科学是坐冷板凳的过程,科学家需要在一个领域踏踏实实地扎根,而不应该“赶时髦”、追潮流。

此外,科学家要敬畏自然,因为很多宏大的工程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更何况人类尚未能穷尽科学的真谛。当科学家不清楚事情本质的时候不要去推行改变自然的项目,否则将被自然惩罚。

“以才引才”效果大于“以财引才”

Q: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得怎样?在新能源领域,广东应怎样因地制宜谋发展?

A:中国真正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

珠三角地区一直是国内高精尖技术比较集中、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培育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助力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特别是加上香港地区发达的金融业、澳门地区发达的服务业,有助于完成产业融合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广东省是海洋大省,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海洋新能源。目前广东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拥有一些比较顶尖的企业,做得相当不错。也许有人会问,广东是否可以发展风能和太阳能?

我觉得太阳能和风能,尤其是海上风能都需大力发展,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风来去不定,稳定性差,太阳的日照时间有限。在短期内,单纯依靠风能和太阳能无法解决大湾区的发电问题。

在发电政策方面,我建议广东不能“一刀切”,该保留基础能源的还是应该保留,否则既会影响到能源的区域安全,也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的电厂基本是天然气发电,但天然气几乎全靠进口,其供应不仅不能完全保障市民的生活,价格还是火电的好几倍。我了解到深圳只有一座火电厂,我的团队正在和深圳市相关部门合作,希望用我们的新技术将火电厂保留下来。

所以,政府部门在考虑能源方面的决策时不应“一刀切”,能源领域是渐进的工 业,不能冒进,而且目前有技术使火电厂比天然气电厂更干净、发电成本更低。这么大的一座城市至少保留一个火电厂是合理的,不能“一刀切”地搞去煤化。

Q: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能吸引到更多人才?

A:以我所在的深圳市为例,得益于许多优秀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深圳的经济体量已经上来了,但目前最缺的还是人才,特别是那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人才。

我对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引进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人才也有相关思考。在我看来,引才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服务好已经回来的人才,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他们自然会成为国家的“人才大使”,鼓励、号召更多优秀人才回来建设祖国。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才引才”的效果一定比“以财引才”更好。

文章评论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点击查看全部
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